這一系列亮麗成績的背後,全賴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全體澳門居民的努力。特區初創時,澳門特區政府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號召全體居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共克難關,並且在過程中注意與居民分享發展的成果,讓居民獲得努力奮鬥所應得的回報。事實上,從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中國心、澳門情"的競選綱領,到崔世安提出“傳承創新、共建和諧”,再到賀一誠提出“協同奮進、變革創新”,都充分體現了澳門居民真切的家國情懷。“愛國愛澳”成為了創建澳門特區的主旋律和建設澳門特區的主流力量。在“愛國愛澳”精神的引領下,澳門不但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也讓全體居民同心一致,克服SARS、“天鴿”和“山竹”風災、外部勢力的衝擊圖謀,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
在我看來,“愛國愛澳”的政治基礎得以夯實,是基於四個決定性因素。
一是政治引領。澳門一向與祖國血脈相連,同呼吸,共命運。早在1960年代,澳門已有傳達中央重大決策和人大、政協兩會精神的傳統,回歸後逐漸形成恆常機制。通過精神傳達、座談會、宣講會等,讓社會各界及時和深入瞭解、掌握國家重大決策的背景、內容和目的,統一思想認識,並通過報告會議情況,公開、透明地接受社會各界的建議和監督,以最廣泛、最直接的方式讓澳門特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參與國家事務和治理實踐,結合“一國兩制”方針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並藉此促進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澳門特區的層次,堅持並完善“愛國者治澳”原則,通過修訂《行政長官選舉法》、《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就職宣誓法》等法規,把公職人員資格審查的判斷標準具體化,強調宣誓效忠的嚴肅性和法律後果,使“愛國愛澳”的政治引領貫徹到具體履職。
二是文化滋潤。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許多特殊的優勢,其中最重要、最具價值、最能作出貢獻的就是文化。澳門作為促進東西方文明對話的交流平台,由舊城區核心內22座建築和8個廣場前地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在2005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獲得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自回歸以來,澳門的學校、社團機構在教育、文化部門和澳門基金會的組織下,長期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交流活動,近年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而著重培養青少年加深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國家最新發展的認識,推動澳門居民與內地居民密切交流交往,例如舉辦“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 “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 “澳門青少年學生航天科普交流活動”等,加深他們對國家發展、民族文化、地域風情等的認知和瞭解,增進澳門與內地省市青年的情誼。“澳門中學生歷史知識競賽”和“歷史文化大使培訓計劃”等品牌項目,也在本地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2023年8月成立的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以團結文化界愛國愛澳力量、對接國家政策和項目、推動澳門文化藝術人才培養與文化藝術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使命,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加強與祖國內地合作,促進國際人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