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改革區議會看加強基層治理的重要性
http://www.CRNTT.com   2023-02-17 10:02:13


  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據大公報報道,日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會見有關香港社會人士,了解香港最新發展形勢,并聽取特區政府有關近期施政及開展區議會等地方行政檢討情況的匯報。

  現屆區議會任期將於今年年底完結。據悉,按照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要求,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已展開地方行政檢討,確保未來安排符合《基本法》及“愛國者治港”原則,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夏寶龍此次南下,親自聽取香港區議會的情況匯報,表明中央高度關注、重視、支持香港的基層治理,支持區議會回歸香港基本法規定的職能。這對於提升香港基層治理效能、實現“愛國者治港”和特區良政善治具有重要意義。

  區議會“去政治化”勢在必行

  自2014年非法“占中”始,在反中亂港勢力的操弄下,區議會越來越跑偏走樣,逐漸變成了企圖顛覆政權、對抗中央的平台,也成為香港的主要亂源。

  2017年4月,反中亂港勢力的“軍師”戴耀廷提出“風雲計劃”,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取勝,以“囊括”選舉委員會中與區議會相關選委的席位;第二步,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中,掌握過半數的議席;第三步,在選委會成員中拉攏與其立場相近組別的席位。如拉攏成功,將掌握超過半數以上席位,即可決定行政長官人選。

  在戴耀廷等人的精心策劃下,2019年的第六屆區議會選舉中,大批愛國愛港人士受到暴力威脅、恫嚇,在暴力裹挾下,區議會的大部分席位被別有用心之人占據。當選後的許多區議員根本無心服務社區,熱衷“政治運動”,用煽動性的政治口號,蠱惑年輕人上街施暴;區議會的功能嚴重扭曲,成為反中亂港、對抗中央、對抗特區政府的平台。直到2020年7月,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這種現象才有所收斂。<nextpage>

  區議會的“功能嚴重錯位”,已經成為香港基層治理中的一個巨大漏洞、一條巨大裂縫,到了非改革不可之時!

  基層治理事關長治久安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治理是香港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高度關注、重視、支持香港的基層治理;新一屆特區政府也將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作為重要施政方向。改革區議會制度是基層治理的題中要義,其利有三:

  一是有利於香港實現良政善治。基本法確立了香港“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長官代表特別行政區向中央總負責”的政治體制。在香港特區的“三權”之上,還有中央的全面管治權。這是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核心要義。如果將政權功能無限延伸拓展,則極易形成“內耗”,不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香港的整體利益。

  二是有利於特區政府的架構更加科學。特區政府的架構是根據不同職能設計的;比如,負責教育的是教育局,負責創科的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呈“條綫狀”。那麼,政府如何聯通18個區呢?需要一個“連接器”。區議會作為“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特區政府的咨詢,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就可以發揮“連接器”的作用。此外,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了18區關愛隊,“關愛隊”與區議會相互配合,必能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三是有利於政府管治與基層工作的融通。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訴求多樣,哪些服務政府可以提供?哪些服務政府無法提供?諸如此類細致入微的事情,需要相互溝通。就算是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務,也需要一批諳熟社區實際情況的人去把“好事辦好”。區議會應是政府與基層民意、訴求的紐帶,可以做出迅速反應,確保服務精准到位。

  區議會改革體現基本法本義<nextpage>

  基本法第九十七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咨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這裡有三個關鍵詞:“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咨詢”“服務”。

  1999年,立法會通過《區議會條例》,明確香港設立18個地方行政區,每區各設立1個區議會,主要職能是就影響地方行政區內居民福利的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并負責區內的環境、康樂、文化及社區活動等,但不具備立法權和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香港特區區議會從成立之日起就定性為“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其職能正是為政府提供咨詢、為市民提供服務。

  起初幾屆區議會尚能够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履行職責。後來,反中亂港勢力看到區議會有“可乘之機”:一是區議會議員可直通立法會,當選為立法會議員;二是區議會議員在選委會中有較大份額,可影響行政長官選舉。於是,再也不嫌棄區議會工作繁瑣,屈尊參選,一步步把區議會變成了“政治操弄平台”。這是對區議會功能的極度扭曲、異化和侵蝕。區議會改革旨在正本清源,回歸其法定職能,真正體現“愛國者治港”原則,并非削弱香港居民的民主權利。

  區議會“歸位”可增進居民福祉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如何最早聽到呼聲?如何做出快速反應?區議會“歸位”,可以更好地反映基層居民的所盼所需,提升廣大居民的幸福惑、獲得感。

  過往,有許多愛國愛港人士在區議會服務,為民辦實事:有的建議政府利用空地興建公園,有益居民休閑;有的促請巴士公司和運輸署延長巴士路綫,方便居民出行;有的建議在社區建設“適老化”設施,便於老人生活;有的在發生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幫助居民解困……那些暖心事歷歷在目,令人感佩!區議會“去政治化”、“增服務化”,相信昔日那些暖心場景將會重現。<nextpage>

  今年春節前夕,夏寶龍在“保證香港國安法准確實施專題研討會”上的致辭曾經動情地講到:“人們不會忘記,香港‘修例風波’期間打砸搶燒殺、血腥暴力、無法無天的慘狀。現在,香港市民更加深刻體會到‘安’之重要,‘安’來才能‘福’來。”香港原本就不是一座“政治城市”,香港是730萬居民的共同家園,推進區議會改革,正是為了這個家更安全、更幸福,“安”來“福”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