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0月12日記者會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10-13 00:20:37


記者會現場(中評社 梁帆攝)
 
 
  在《施政報告》公布後,我出席了不少傳媒的訪問節目,看看大家有甚麼進一步的問題,我可以再解說或者澄清。

  記者:林太,之前你提到如果房委會在政府交付土地後建屋太慢,房委會會代政府向輪候公屋家庭繳付現金津貼,結果引起很多房委會委員不滿,你會否收回這個建議?房委會的錢也是公帑,若由其代付,是否分別不大,以及會否引致房委會不夠錢建公屋?另外,世衞建議60歲以上人士接種第三針,之前推行60歲以上人士接種第三針時,在數據不足下便推行是否太武斷?現時政府會否安排60歲以上人士接種第三針?另外想問水警殉職案,特首你會否向中央申請把疑犯交回香港受審?香港警方承認越境執法的問題,是否有不妥?界線會否很模糊?你會如何檢討有關的反走私政策?謝謝。
 
  行政長官:多謝三條問題,尤其第一條問題,讓我首次在此澄清社會,包括傳媒、房委會部分成員,對於我的說法的迴響。第一,那並非一項建議,若大家留意,當日在一個一小時的直播訪問中,大家均很關心房屋議題,討論觸及了三年“上樓”的目標。現時輪候超過三年的,政府設有現金津貼,該現金津貼是先導計劃,三年便會完結,節目主持人關心若三年內輪候時間未能改善至重返三年,計劃會如何,討論是這樣引發的。當時我的說法,我留意到部分傳媒也比較準確地引述,是一個“得意”的想法,並不是一項建議;若是一項建議或政府的政策、措施,便會寫在《2021年施政報告》,因此有些報道寫成是“行政長官諉過於房委會”或“懲罰房委會”,我認為是誇大的形容。不過,在社會上就建屋流程有討論也不是壞事,事實上,若能夠快一個月建成公屋,居住在環境惡劣“劏房”的居民便可早一個月“上樓”。我們對此有深刻感受,因此我和陳帆局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一有機會便會探訪一些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無論是“劏房”戶或擠迫戶,例如剛過去的星期天,我出席完電視台節目便馬上前往探訪四戶遷進過渡性房屋的家庭。這讓我們每一位在政府工作的人更有動力,能多走一步的,我們多走一步;能走快一步的,我們走快一步。儘管未能入住永久性房屋,但由居住環境惡劣的地方搬到這些過渡性房屋,已經為他們帶來很大紓緩,我們親身感受到他們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不只是居住的環境改善,而是感到有前景──子女在這裡有學習的機會,整個家庭重燃希望。小朋友告訴我,他現在有寫字桌,會努力讀書,希望將來可讓父母住得更好。這就是我們身為公務人員的動力,我們沒有獎金,老實說也沒甚麼懲罰機制,因此一定要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找到那種每日完善工作的動力。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這並非一項建議或政策、措施,而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的背後是希望能有更大動力推動公營房屋的興建。
 
  第二點,我必須強調,這些報道很多時候無謂地製造社會矛盾──或許最近比較平靜,有人希望最好大家爭吵一下、社會熱鬧一些──這種是沒有建設性的矛盾和爭議;我必須在此表揚和肯定房委會和房屋署在過去四、五年,即本屆政府任內所作的努力。我在《施政報告》引述了一些數字,在本屆政府五年任期中,房委會和房署興建的公營房屋為96 500個,較上屆政府的五年期增加接近五成,多了30 000個單位,這一定是因為每一位涉及公營房屋興建的機構和同事均盡心盡力地推動這項工作,亦因為土地供應比較充足,即所謂“熟地”──有些說法指是因為沒有向它們提供土地,但我們現在說的是交付土地後的興建流程──這些“熟地”的增加亦是各方努力,包括發展局和旗下部門的努力。儘管去年已經達標,即《長遠房屋策略》10年內興建301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供應已達標;去年我們再物色多一些,可興建316 000個單位;今年在各方努力下再物色多一些,現時達到350公頃,可提供330 000個單位。
 
  聚焦回來,問題就是這些土地是否能夠快些興建房屋,當中有些是“熟地”,有些是“生地”,即仍需要“走程序”的。在此我補充一句,現時我們討論重新組織政策局,我在《施政報告》拋磚引玉提出,分拆運房局似乎是大家的共識,因為兩個範疇均大,但分拆房屋局後,是否也需要分拆發展局,放一些土地政策範疇到房屋局呢?我很願意聆聽意見,但我個人則認為不需要。事實證明,過去數年,發展局在局長領導下不斷覓地,短、中、長期的土地都在物色,方能達致我剛才所說,我們提供予房委會的土地不斷增加。而且土地不只是用作興建公屋,也要用作興建私樓、商業用途、工廈活化,有很多其他工作,因此若把整個土地規劃工作或屋宇署交予一個負責公屋的政策局,恐怕私營市場方面又會擔心是否沒有人會為他們加快精簡程序、修改地契、城規的精簡等,因此希望日後討論架構重整時,大家可以考慮得闊一些。
 
  同樣的努力亦出現在運房局,就是所謂由無到有的過渡性房屋。本屆政府突破思維,我們願意興建一些過渡性房屋──儘管三、四年後就要拆卸,因為有關土地要收回作其他用途──數目由數千至去年的15 000個單位,今年是20 000個單位,這些全是負責房屋工作的同事的努力,這是第二點需要說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