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林鄭月娥2021施政報告記者會發言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10-07 00:32:19


特首林鄭月娥(中評社 梁帆攝)
 
 
  創新科技不能停留在學術研究,一定要應用和商業化,所以其應用和商業化的渠道就是再工業化,必須透過工業生產擴大科技應用。以往很多人說香港已沒有工業,或工業已經式微,最近數月我和工業界的朋友傾談,亦很多謝香港工業總會為香港工業的未來發展做了一本相當有份量的研究報告,從那份報告中我亦深受啟發,認為香港真的仍有很大潛力做一些以智慧製造或創新科技推動的工業生產業務。科學園在將軍澳的第一個AMC——即先進製造中心,很受歡迎,還未建成就已經有很多人要租用,在這情況下我認為應該加大我們對先進製造業的支持。
 
  第一,科技園公司會研究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而在新田科技城亦會應用創新批地政策,特別批出土地予用創新科技的製造工業的發展,譬如一些高端的藥廠,其實可以落戶香港做研發和製造的工作。為突顯我們對工業的重視,我亦率先提出創新及科技局可以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現時的工業貿易署轄下關於工業的部分,便應該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管轄。
 
  今日,我們在科學園有兩個研發平台——InnoHK,一個研發生物科技,一個研發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我們已經引進28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也有外國著名大學或研究中心夥拍香港一間大學落戶。
 
  我自己親自探訪過兩個研發平台,發現它們的潛力真的很大,所以現在我們將會在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成立第三個研發平台,研究關於生命健康的創新科技,這亦是對準國家“十四五”規劃認為在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中,生命健康life sciences是一個重點,因為大家都希望人民生活健康,所以將會成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人才方面,我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非常成功,我們已引進了超過40位著名的海外學者,連同其團隊將會移居香港發展,第二期計劃亦已準備就緒。
 
  另外,初創需要投資,除了在市場尋找天使基金投資,其實政府都可以多些投資,所以我亦指示金融管理局轄下的“未來基金”的“香港增長組合”往後應該多投資在本地的初創企業,我們亦會支持香港院校參與國家研發的工作。
 
  最後說說土地方面。土地和房屋是重中之重,《施政報告》的不同章節中都有提到。這個圖表已整合了在這本《施政報告》提出的未來土地和房屋供應。我強調開拓土地要持之以恆,不能因為看到樓價跌、有負資產,就暫停開發土地——過往是發生過,亦是導致我們今日面對的困難,所以我已說過很多次,香港的土地政策一定要持之以恆。我們現在計算,只要我們持之以恆開拓土地,將會有100萬個以上的單位應市,可以滿足香港市民的需求,當然可能需時20至25年,但作為一個長遠、讓市民看到能“上車”、“上樓”的希望,令我們能穩定社會的狀況和樓價。
 
  這100萬個以上的單位從哪裡來呢?第一是10年《長遠房屋策略》。由去年到今年,我們亦告訴大家,在10年《長遠房屋策略》之下的公營房屋單位已完全達標。公營房屋單位在10年《長遠房屋策略》預計需求是301 000個,我們去年找到330公頃土地,今年已經找到350公頃土地,足夠興建330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這已達標。在這10年里亦需要有私營房屋,私營房屋要靠政府賣地或港鐵項目、市建局項目,或私人土地的地契修訂、或重建項目。在《施政報告》內,我們告訴大家未來10年,我們準備好170公頃政府主導的土地,可以提供100 000個私營單位,但我們完全未計算私人換地、修訂地契、重建等,所以要達到未來10年私營房屋目標129 000個單位是一點難度都沒有。因為它們現時的份額很大,我記得你們出席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上星期舉行的二○二一年十月至十二月季度賣地計劃記者會,你們都問為甚麼只賣兩幅地那麼少;事實上,80%的房屋來自私人土地。由今年一月至八月,亦有很多來自私人土地的房屋供應,無論透過修改地契或市區重建,所以我們認為未來10年的私營房屋供應是一定可以達標的,但都未計算在這個總數內,這個總數只是計算了政府能控制的170公頃土地。
 
  到10年後的10至15年,即到了二○四六、二○四七年,正在推進或策劃中的項目,即是說在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和北部已經計劃或進行中的發展項目,將會有400 000至500 000個單位。這是公私營的單位——將會用7:3劃分,但我們是未劃分的——這裡有400 000至500 000個單位;再加上今日公布的北部都會區額外開闢的土地可建單位是165 000至186 000個,總數低位是995 000個,高位是1 116 000個。這個數字未算高,因它完全未計算私人發展商手里的土地,剛才說的全是政府可以主導的土地供應,大家也知道私人手里土地是不少,所以如果再透過我們精簡法定行政程序、多做土地共享計劃、釋放祖堂地,可進一步增加土地供應建屋,所以最終建屋量會高於我剛才提到110萬個的水平。大家會問,多出的約一百萬個單位其實是多少?最新的數字是——今日全香港房屋單位數量是2 943 000個,100萬個是約34%至38%,所以增加幅度很大。同時,香港人口不會增加很快,因為出生率很低,人口老齡化亦很快,就算我們很積極招攬人才也不會有這增加幅度,所以我很有信心,如果有能力推動這些項目,香港房屋問題是可以徹底解決。在徹底解決之前,當然要照顧市民的住屋困難,所以過渡性房屋單位將會由15 000個增加至20 000個;而輪候公屋超過三年又合資格領取現金津貼的先導計劃會繼續進行,我們檢討後認為有需要時會延續這個現金計劃,以幫助目前居住環境比較惡劣的市民。
  
  最後,再總結一下,在《香港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的雙重保障下,我們應比香港回歸以來任何時候都更有基礎、信心、能力去落實這本《施政報告》內的願景,但社會大眾的支持和配合仍是必不可少,所以今次《施政報告》的題目是“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多謝大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