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及文化傳承
http://www.CRNTT.com   2022-12-11 10:01:44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而從未中斷的文明。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上,陸續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相互聯繫的文化紐帶、血脈相傳的言行準則。諸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都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之所以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並扎根、開花、結果,一個重要原因是同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信奉的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與底色,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溯源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特色的形成
  
  世界是豐富多樣的。古人講,“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就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有差異,是合情合理的,天下萬物能一同發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種合理的行為準則能同時進行而不相互矛盾。《易經》中論述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凝練概括。在傳統文化中,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貫之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欲勝人者,必先自勝”等,都是強調不依賴他人,立足於自立、自主、自強。這些理念賡續流傳,啟迪中國人民走自己的路,創造自己的特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一直致力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同時又努力倡導並踐行與世界和諧共處。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不少強調以民為本、以民為先的經典論述,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都具有進步意義。
  
  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必然為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光大。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其艱巨性和複雜性無疑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迎難而上、不懈奮鬥,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現代化建設,憑貢獻分享發展的成果,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的合力。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共同富裕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的追求和理想,早在先秦時期的傳統典籍《周易》中,就萌發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等表達了我們祖先對強國富民的憧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誌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華文明歷來重視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豐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嚴,講究仁義禮智信,期盼社會風氣和順,憧憬物質生活充實、道德境界高尚、社會公平正義的大同世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