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評現場:辛亥革命110周年 香港論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21-09-25 00:16:43


香港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楊流昌(中評社 沈而忱攝)
 
  袁武提到,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於國家統一,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在三民主義之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民族主義,也就是實現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前提條件。另外,孫中山曾把國家統一和人民幸福掛鈎,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公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受害。

  袁武說,以上這些事例說明,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核心要義,也是辛亥革命的一大精神支柱。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孫中山顯示最大的特點是熱愛祖國,一生追求實現民族獨立和發展振興的理想,對此矢志不渝,無比堅定。經過110年的頑強奮鬥,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已經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人民創造出舉世矚目的驚人奇跡,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飛躍。今天中國取得的成就,遠遠超出孫中山先生對國家富強的期盼,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

  孫必達提到,中山先生的事業最重要有兩點,一是推翻封建王朝,二是以振興中華為目標制定了《建國方略》。而《建國方略》中的不少設想已經在新中國實現。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無數革命先烈,犧牲自我,換來今天國家的繁榮昌盛。他們的心願是國家富強,不再受到西方列強的欺負。作為中山先生後人,自己有責任把中山先生的遺志發揚光大。

  丁新豹從歷史角度,詳細介紹和分析了孫中山與香港的密切聯繫。他表示,在過去110年,我們為探求民族自決、自強的道路走過了高山低谷。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一日千里,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的不少設想,現在已經完成。我們應該繼承孫中山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建設國家、為振興中國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羅台秦表示,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建立了自由民主的中國,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回憶,更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驕傲。兩岸分治了七十餘年,雙方在思想、教育、政治制度上的差異造成了兩岸價值觀的不同,因此在追求“一個中國”道路上,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但是這些挫折不能抹殺大家是骨肉同胞、血脈相連、同屬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事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心靈契合”的理念,是兩岸同胞情感融合的根本之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