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關注:專家縱論十四五規劃與港台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1-06-12 00:14:03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王春新發表主題演講(中評社 沈而忱攝)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王春新表示,“十四五”規劃顯示,國家應對經濟模式有了根本性轉變,香港在其中可以擔當六個新角色。第一,國際科創中心。推動創新金融和創新科技的深度融合,未來與內地加強合作,協助力穀知識產權,保障科技創新。第二,內需促進者。在“內循環”主導政策下,預期中國經濟發展動能將進一步從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優化投資結構,推動港資企業擴大內銷,且加強對內地投資的力度。其三,開放加速器。香港能夠協助國家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完善“互通互聯”機制,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核心地位。第四,綠色發展標竿。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另一重要支柱,“十四五”規劃把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重大任務,而香港具備具備獨特條件,能夠成為大灣區綠色金融的先導者。第五,區域核心引擎。中央高度肯定港澳在開放、體制、創新和服務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為大灣區乃至全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第六,國際文教平台。香港高等教育在亞洲乃至全球都具崇高地位,可利用國際化高等教育優勢,配合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另外,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之樞紐,是國家文化交流及民間外交的最佳平台、以及展示國家優秀文化的窗口,具良好條件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協助國家提高文化軟實力。

  香港過去5年經濟停滯不前,王春新建議,香港應突破“三元經濟”(傳統部門、金融部門及地產部門)結構。首先,香港應向創新經濟轉型,香港具備發展創科產業產業的一些必要條件,但突破科創新產業,還需要與大灣區加強合作。未來大灣區科技合作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立足於互補短板,一方面以香港全球頂尖的基礎研究能力去補大灣區基礎研究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以大灣區高超的科技運用研究和產業化水準去補香港的短板,全力協助香港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其次,推動貿易物流,擴大內銷,擴展一帶一路市場,抓住內地加大開放帶來的紅利,促進香港貿易及物流行業發展。最後,將香港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強化人民幣融資及交易功能、擴展內地及亞洲市場、成為“一帶一路”國際服務樞紐,最終把香港資本市場提升至世界級水準,成為“全球都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