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勢利導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化 |
中評社╱題:“兩岸文化的定位、差異與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2009年12月31日“胡六點”第一次論定,“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胡六點”確認台灣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一歷史性的明確界定,終止了長期以來大陸社會有關台灣文化定位的種種爭論,這對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兩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在兩岸現實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為思維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兩岸關係的進與退。文化有諸多方面的內容,但任何一種文化的內核都表現為一種獨特的思維目的、方式。思維目的、方式本身並不構成矛盾、衝突的根源,但當兩種思維目的、方式比對、互動的時候,它的優劣、價值就表現得一清二楚。
習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堅持“九二共識”,兩岸文化交流必將經歷三個階段:現階段努力做到求同存異,擱置爭議。這里所指的爭議,是非原則性的爭議;第二階段力求聚同化異,彼此認同;最終達到融合一體,共同復興。梳理上述三個階段,一不能機械劃分,人為認定,衹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二不可超前逾越,急於求成,衹能遵循規律,步步向前。
論及兩岸文化,首先必須給“文化”一個明確的定義。政治經濟學所涵蓋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本文特指精神財富。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內涵。而島內的學者對這個概念更接地氣: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前一句話指明文化來自於何處,後一句話闡明人類的生活必須由文化來描述。
一、兩岸文化的定位與體認
定位與體認兩岸文化,必須面對全球極少有的兩大背景,即兩岸社會制度不同,又有半個多世紀的同胞分離。改革開放之前,大陸對台灣文化的瞭解少之又少;而台灣對大陸文化的所知同樣如此。正因為彼此不知、缺知,又少有交往,故難免會產生許多誤解分歧,對各自定位與彼此體認的差異尤甚。
(一)大陸對兩岸文化的定位與體認
長期以來,大陸社會的主流觀點認為,中華文化的根既然在中國大陸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帶,大陸文化自然就是中華文化的惟一化身、代表。反觀台灣文化,曾幾何時大陸學界幾乎一致認定,它是資本主義制度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腐朽”、“沒落”成了其必然的代名詞。
上世紀90年代之後,兩岸文化之間的交流交往漸多。大陸對台灣文化的瞭解漸廣,但對台灣文化的認知仍停留在其是大陸文化南移台灣的分支的範疇。直到2009年12月31日“胡六點”才第一次論定,“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胡六點”確認台灣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一歷史性的明確界定,終止了長期以來大陸社會有關台灣文化定位的種種爭論,這對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兩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從“胡六點”的論述可以得出三個結論:一是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決不是大陸文化的一個分支、補充或點綴;二是大陸文化與台灣文化從不受國家主權爭論的影響,不存在誰隸屬誰的問題;三是台灣文化功不可沒,對中華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台灣對兩岸文化的定位與體認
台灣主流社會對自身文化的定位始終如一,自認為全中國衹有台灣文化才是惟一傳承了中華文化,其理由很簡單:香港、澳門曾被英國、葡萄牙殖民統治過,港澳地區是“文化沙漠”,或充其量是“殖民文化”。大陸歷經10年“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的精髓早被摧殘殆盡,要恢復元氣非一朝一夕。衹有台灣文化數百年以來傳承中華文化真諦,弘揚光大,從未間斷,並以此為傲。
二、正視兩岸文化的差異
把中國文化放置於兩岸關係範疇,就不難看出文化到底具有什麼作用,又如何發揮作用。由兩岸政治制度、社會模式、意識形態導致的雙方文化差異,客觀、長期存在,不時會引發矛盾、衝突。我們在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時,本著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發展觀的態度,要嚴防兩種極端傾向的滋長,一是不負責任地隨意杜撰、放大、誇大這種差異;二是任意縮小,甚至漠視、無視這種差異。兩岸文化的差異很多,本文不可能一一具體探討,單就文化差異中比較典型的思維目的、方式差異,以及兩岸文字差異對兩岸文化差異的影響,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思維目的、方式差異導致兩岸文化差異
在兩岸現實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為思維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兩岸關係的進與退。文化有諸多方面的內容,但任何一種文化的內核都表現為一種獨特的思維目的、方式。思維目的、方式本身並不構成矛盾、衝突的根源,但當兩種思維目的、方式比對、互動的時候,它的優劣、價值就表現得一清二楚。
那麼就兩岸關係來說,大陸文化和台灣文化的思維目的、方式有什麼不同?應該看到,70多年的兩岸隔離所形成的雙方各自政治制度、社會模式,使得這兩種文化表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目的、方式。
首先,我們將目光聚焦於70多年來兩岸的執政黨:大陸的中國共產黨與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台灣民主進步黨。這三黨各自執政的目的是什麼?事實勝於雄辯。中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視為己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而島內的國民黨、民進黨則將思維的目的明確聚焦於一點:千方百計為本人、本家族或為本黨牟取最大的利益。這種個人或政黨利益的極大化充分表現在,今天能得到,決不拖至明天;現在能得到,決不延至之後。
其次,70多年來,大陸政治制度發生巨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歷經舊、新民主主義革命,再跨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在全球絕無僅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制度變革、進展,再借鑒、結合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演變,使得大陸執政黨具備了任何一個台灣政黨都缺失的大歷史觀。她善於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問題,也往往能夠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未來的問題。大陸政治藍圖、經濟藍圖既定後,想盡辦法將施工圖變為實景圖。大陸把很多問題看成是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挑戰與衝突,衹要這個過程在繼續,總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而島內儘管兩黨的政治路線、政治立場會有所不同,但鑒於4年一選的選舉制度,思維的落腳點長則8年,短則4年。這種思維方式所體現的選舉文化的最大弊病是,選前、選中各一套,選後往往會跳票;最終導致社會空轉,民生凋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