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探尋山丹馬場 台青:“快門沒有停過”
http://www.CRNTT.com   2023-07-20 00:52:02


山丹馬場(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張掖7月20日電(記者 海涵)“從下車開始,我的快門就一直沒有停過,”台青李宣興奮地告訴記者。彼時,她的無人機正飛躍在甘肅張掖山丹馬場的上空。

  7月19日,“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一行來到張掖山丹馬場參訪。隨團台青李宣第一次來到祖國大陸的西北地區,她坦言,這也是她首次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山丹馬場的環境太舒服了,人的心胸也會因為這裡廣袤的天地而變得開闊,很適合久在都市生活的人前來調整和療愈身心。回去不僅會將在山丹馬場的見聞分享給身邊的小夥伴,也會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給所有想要獲得心靈舒暢的人們。”

  張掖山丹馬場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總面積329.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600~3300米之間,其地理位置、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影響深遠。這個時節的山丹馬場綠草如茵,陣陣風過碧浪翻滾。除了綠如碧玉的遼闊草原,記者們沿途還看到了成片的金黃色油菜花田、波光粼粼的水庫。這些都是山丹馬場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寫照。山丹馬場副總經理趙生軍介紹,山丹馬場以生態保護第一為主要功能定位,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主要經營“生態➕”項目,功能在生態、底色也在生態。

  除了優質的生態環境,山丹馬場也有十分悠久的養馬歷史,早在三千多年前,這裡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在當地馬種的基礎上,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馳名天下的山丹馬,這裡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衰。

  記者參訪時,一群山丹馬正聚集在草場上休息,同採訪團其他成員一樣,李宣也在不停拍照,時而給馬拍特寫、時而跟馬拍合影,為了記錄下更為壯闊的場景,她還操作起了無人機。李宣對山丹馬的喜愛溢於言表,“這些馬看起來乖巧俊美。可能是山丹馬生長在草原上的緣故,我感覺到它們很有靈氣、很親切。”李宣對馬的觀察細致入微,甚至現場向記者模仿了馬的喘氣聲,其惟妙惟肖的呈現引得陣陣誇贊。

  山丹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牧馬人劉師傅在這裡從事馬的飼養管理、疾病治療、母馬繁育等工作已有26年,他培育照顧過的馬匹數量已過萬。說起山丹馬的特點,劉師傅如數家珍,“它們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用的良驥。”

  今年6歲的果果是劉師傅親自養大的一匹混血馬,果果身形高大、十分壯碩,但在記者們的包圍下,果果害羞地將頭埋進劉師傅的臂膊,“他就像個小孩兒,人一多就害羞,”劉師傅寵溺地說。果果小時候沒有媽媽,體格較小,為保證營養,劉師傅用自家孩子的鈣片喂養他。如今的果果是馬群裡最高最壯的。

  劉師傅是個“馬二代”,他六歲會騎馬、十七歲就開始養馬,對山丹馬感情很深。“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也能繼續從事這份工作。”劉師傅介紹,目前山丹馬場有28名牧馬人,年齡段覆蓋七零、八零、九零、零零年代。“年輕人理論功底扎實,學東西快,在牧馬方面上手很快。”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從7月16日至24日,兩岸及香港23家媒體的43名記者會深入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等地採訪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