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郁(中評社 海涵攝) |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對中評社說,現在兩岸關係一方面政治對抗加劇,另一方面融合發展也在進行中。台灣當局何去何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未來兩岸關係方向的選擇。從政治對抗來看,在中美戰略競爭的博弈下,台灣當局加大採取倚美謀“獨”路線,採取了很多措施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和平統一的進程。此外,大陸經濟迅速發展、有效控制疫情,尤其是新經濟的發展也正成為拉動兩岸經濟關係、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新的重要動力。走和平發展之路、融合發展之路,符合台灣經濟的利益、符合台灣同胞的利益。而台灣當局採取政治對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又對融合發展的態勢形成了干擾,實際上就是民進黨當局一黨之私和島內百姓福祉的博弈。從歷史大勢和從符合台灣經濟的利益角度來看,走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之路更符合台灣經濟的未來。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良向中評社表示,“兩岸關係道路與選擇”有著很強的暗示性和很深的意涵,並非一個很簡單的用詞。“道路”和“選擇”本身就是相互聯繫的,“選這個道路就是做這個選擇,選那個道路就是另外一個選擇。”而一條道路裡又可能有不同的具體選擇,所以“道路”與“選擇”既是並列關係,又是遞進關係。如果選擇了一條“願意對話、回到正確立場”的道路的話,就會有很多好的選擇、很多有利的做法;但是如果選了另一條“對抗的道路 ”,就是所謂的“死路”。“在兩岸關係研討會剛恢復的時候,講這個話分量是很重的,這就是告訴島內,特別是民進黨當局,走正確的路會有比較好的選擇、有更多的選擇,路也會越來越寬廣。相反,如果選擇了繼續對抗的路,路就會越來越窄,也不會有什麼很好的選擇。”
台灣青年、財新傳媒國際部主任徐和謙對中評社表示,主辦方的提法可能展現了行動上的迫切性。過去兩岸關係是大開放、大交流、大發展的時代,大家更多的是共敘倡議、願景。但此次會議卻是要聚焦很多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難題。這一次主辦方把“兩岸關係的道路與選擇”作為主題,一方面是在向島內傳達一個信號——我們並不能把不太滿意的現狀無限期拖下去,甚至從大陸的角度來看,也並不會完全被動地坐視許多國際挑戰的出現。另一方面,也是要討論如何深化大陸的市場機遇和社會發展空間對於台灣,尤其是台灣青年族群的吸引力,真正把融合發展做到實處,這事實上也體現了大陸準備拿出更多行動的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