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社科院歷史所所長劉傳標(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海涵)福建社科院歷史所所長劉傳標日前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研討會上在發言時為“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進台胞民族和國家認同”提出建議道,其一,保護祖地歷史文化遺存,增強“閩台根脈相連”的文化話語;其二,加速建構對台歷史話語體系,提高史學領域“守土”能力;其三,借助現代通訊技術,建立與青少年無縫連接網絡話語體系;其四,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消除“妖魔化”遺毒,破除“恐共”和“反共”的魔障。
劉傳標說,台灣2300多萬人口中80%祖籍地是福建。福建與台灣同宗共祖,根脈相連。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人大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同胞的心裡,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這一政策主張蘊涵著深刻哲理和豐富內涵,既包含“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也包含兩岸人心相通,實現同胞心靈契合。
他表示,自古閩台一家,台灣的根在福建。福建涉台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無論文物、歷史建築,還是“非遺”項目都是閩台鄉親的共同記憶和身份標識,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就是保護兩岸融合的根脈。為此,劉傳標提議——
第一,保護祖地歷史文化遺存,增強“閩台根脈相連”的文化話語。劉傳標說,兩岸融合發展,首先閩台要先融合。八閩大地上所擁有的歷史文化遺存都是回擊“台獨史觀”最有力的武器,保護福建歷史文化遺存,就是保護台灣同胞的根文化,就是保護閩台區域文化共同體意識。福建的文物古跡和“非遺”都是兩岸一家親的歷史見證。如,福建歌仔戲、高甲戲、閩劇、打城戲、平講戲、木偶戲、傀儡戲、竹馬戲、鐵枝戲等地方戲劇既是“非遺”,也是閩台鄉親喜聞樂見的,是共同文化遺存。我們要鼓勵與支持各方言劇種及草根演藝團體到台灣鄉村,參與“社戲”、“草台戲”表演。通過直接參與台灣鄉村民俗活動,發揮祖籍地柔性文化作用,強化祖籍地文化在台灣鄉村和基層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