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大咖講書:中評青年對話王春新
http://www.CRNTT.com   2021-07-20 00:13:06


中評社社長郭偉峰為王春新頒發“中評大咖講書紀念牌”。(中評社 梁帆攝)
 

  若要發展好香港的創新經濟,需要從八大要素中尋找缺陷,然後進行彌補。比如創新模式有問題,就要把現在平台經濟的模式改過來,如果河套地區繼續用平台模式,我個人是不太看好。而且,河套地區的建設速度過於遲滯,按照規劃,2024年首批設施才能逐步落成。反觀深圳,港深創新科技園的深圳園區投資超過1000個億,大量企業已經進駐,包括本地的自創初創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的功能拆分。發展創新產業需要做三件事:第一,確定香港創新產業的發展目標。除了過去政府提出的生物科技、AI、金融科技、智慧城市四大產業之外,要根據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十四五”規劃提出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100個左右細分產業,這些新興產業到2025創造的附加值能夠占到GDP的17%,是國家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需要。香港高校有強勁的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水平,四所高校在全球排前50名,21個學科在全球排前20名,77個學科在全球排前50名。這是香港優勢和長處,要想辦法將其發揮出來,香港該如何配合國家需要進行發展,我們要定下目標。

  第二,確定香港創新產業的發展規劃。其一是總體發展規劃,包括目標、策略、政策措施及配套政策等;其二是各個重點產業的發展規劃,包括總體規劃和若干子規劃,動員香港一切資源來發展。

  第三,要確立區域合作的模式。現在的合作模式還不夠,需要思考如何把更多生產工序、創新工序放在香港,讓香港的產業更好發展。Apple模式可以借鑒,設計、R&D、產品開發在美國做,將增加值和高端就業留在美國,生產則布局在其他地方。香港以後的區域發展模式是與大灣區合作,也需要一個比較合理的分工。我把創新的產業體系分為六個部分:一是基礎研究;二是應用研究,對基礎研究的成果進行技術測試;三是開發研究,把研究成功具體化為專利權等;四是產品開發,把研究成果落實到生產步驟上;五是生產製造;六是市場營銷。在大灣區的分工中,前面三步主要在香港做,第四步是與大灣區合作,第五步主要由大灣區的內地城市負責,第六步與大灣區一起營銷,對外由香港負責,對內則由大灣區內地城市負責。

  中評社記者:落馬洲河套地區是被公認的未來深港兩地融合發展、科創合作的標杆,但近年來建設速度遲滯,請問如何切實破解這種“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問題?近期特區政府將啟動對新界北“邊境衛星城市”的規劃研究,被外界視為“灣區融合風向標”,您認為新界北是否有可能被打造為深港兩地融合的中心區?應該如何結合十四五規劃,加快對該地區的規劃與建設?

  王春新:我覺得不僅是衛星城,整體方向都應該改變。在港英政府管治時代,香港發展的重點放在港島和九龍,那時候與內地是完全脫節的。現在香港與大灣區越來越密切,不管是共建國際都會,還是與深圳一起發展,我們整個城市的發展方向應該要向北,而不是向南。如果是向北,與深圳的邊界是一定要開發的。比如毗鄰深圳有一塊地我們稱之為“禁區”,面積有28平方公里。經過這些年,“禁區”的土地已經慢慢釋放了2/3以上,但我認為不應該“小打小鬧”,應該進行整體的規劃與開發,甚至可以與深圳一起合作,將其打造成“城市新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