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29日電/才半年,蔡英文政府執政已陷危機,關鍵原因在官意與民意背道而馳,面對民意反彈,就召開“公聽會”來彌平反對意見。但所謂公聽會,應該是吸取不同意見、謀求共識的機制,蔡政權的公聽會卻是橫柴入灶、打壓異見。由上而下貫徹己意,不是溝通,反而會讓政府與民眾漸行漸遠。馬政府的殷鑒不遠,蔡政府卻全然忘掉,民眾當然反感。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攤開一連串引發社會動盪的事件,3天10場恢復日本輻射食品進口的公聽會,場場風聲鶴唳,甚至演出黑衣人“武嚇”場面;“立委”尤美女企圖偷渡同婚入法逕付二讀,引發同婚、反同數萬人衝撞“立院”場面,終於爭取到“立法院”“先開兩場公聽會再進行立法程序”折衝,未料竟發生“立委”助理在公聽會舉行前,進入會場灑符水“驅魔”的怪異行徑;台北市公共住宅公聽會,場場都有撒冥紙抗議場面,公聽會在台灣已變調。
不同於聽證會有《行政程序法》的法源,會議程序有一定的規範,公聽會迄今無法源,怎麼召開,主辦單位說了算。直白地講,選擇無法源的公聽會處理民意分歧,態度上即難避免迴避法律規範的質疑。蔡政權以召開公聽會因應爭議,反而造成會場紛爭不斷,社會意見更趨兩極。
公聽會雖無法源,但其基本精神在整合社會多元意見,主辦單位應抱持開放態度,徵求各方意見,然後設法整合,切不可擺擺姿態,做出溝通的形式,其實“心意已決”。公聽會首先就應該歡迎所有想出席的民眾都來陳述意見,而不是主辦方認可,受邀者才准出席。更關鍵的是,公聽會收集的所有不同意見,都必須納入政策修正參考,不可徒具形式,政策卻不考慮調整。蔡政府舉辦的公聽會,幾乎全然違背各界的認知,才會紛爭不斷。
公聽會另一關鍵在會議宗旨,應是公共政策而非政治議題。日本核災區食品是否允許進口,表面上是公共政策,骨子裡不折不扣是政治議題,這樣的公聽會擺明了是安撫、敷衍社會的不同聲音,不僅是3天10場的安排不恰當,更關鍵是恢復日本核食品進口早已定案。政治考慮凌駕公共政策決策就不必開公聽會,政府應說明何以須對日本如此讓步,甚至連人民健康都予以典當?
“立法院”挺同、反同公聽會同樣有這個問題,是尤美女委員獨斷獨行嗎?恐怕高估了尤委員能耐,合理推測是高層授意,讓尤委員跳過蘇嘉全、柯建銘,也無視行政系統邱太三對急急修法難以苟同。既然高層對同婚入法已做出決定,無視7成民眾對倉促修法持反對或保留意見,這樣的公聽會只是唬弄民眾,別無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