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以可持續的發展觀與安全觀構建東亞命運共同體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06 00:21:03


 
  1、可持續的發展觀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根據中國國情、世界發展潮流與地球生態環境而實踐的新型發展戰略。

  全面發展,意味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各個領域要同時發展,先發展起來的要帶動後發展或待發展的,要緩解和消除發展的不平衡性;協調發展,意味著發展過程中要統籌城鄉、地域、內外、產業、人與自然、物質與意識,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追求超越自身條件與歷史階段的目標;可持續發展,意味著要處理好大自然的有限資源與人類的無限需求之間的關係,即防止資源的算術級增長與需求的幾何級增長所帶來的不可持續性。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⑦。兩千年前,中國人就提出了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而197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社會對人口與環境問題的重視,可持續發展成為西方社會乃至全世界一致認同的觀念。在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就是可持續發展觀的繼承。

  在東亞,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依舊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全面消除貧困是首要考題,尤其是朝鮮半島北方,由於長期的封鎖致使其經濟發展較為困難。其次,各國內部在尋找與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上仍然面臨各種挑戰,曾經列入教材的“發展型國家”模式已經無法在這裡重演,政府-社會關係模式仍在調整與重塑。另外,貿易與匯率壁壘還需進一步打破,東亞內部的資金、人才與勞動力流動還有很大的空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東亞地區的環境承載力已趨近極限,部分地區甚至長期超負荷發展,核污染威脅始終是懸在東亞社會上方的一顆定時炸彈。

  2、可持續的安全觀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近五年來習近平等新一代中國領導人結合國情、世情與國內外安全形勢所宣導的新型安全理念⑧。

  共同安全,意味著一方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另一方的不安全上,安全責任是共同的,安全環境是共享的;綜合安全,指安全是綜合性的,不僅包括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還包括金融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安全、網路安全、糧食安全、核安全等,涵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兩個領域;合作安全,即各國之間要通過合作、協調與溝通機制來促進共同安全、處理綜合性安全問題;可持續安全,意味著安全是長期的、根本的、可以良性循環的,而不是用一方壓制一方、一方征服一方的方式來謀求安全、獲得安全感,否則這樣的安全是脆弱、可逆、不可持續的。

  為什麼可持續安全觀是當代世界稀缺的理念?這是因為目前的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還沒有把它作為一個普遍、正確的理念。事實上,共同、綜合、合作的安全觀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社會的主流安全價值,並已經在當前的國際安全合作與集體安全機制上得以實踐,這是人類社會從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中經過深刻反思而結成的思想結晶。然而,至於“可持續”的理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則是因為干預主義與強權政治仍然被西方社會奉為圭臬,真正意義上基於相互尊重的安全仍然被西方社會所漠視。

  冷戰後,從巴以衝突、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格魯吉亞及克里米亞危機,再到利比亞、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等軍事行動,每一次軍事行動背後都帶來了更加難以掌控的安全危機,到最後誰也收拾不了。難民潮湧向發達國家,反過來直接對西方國家內部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至此,戰爭行為已經相互滲透,戰爭前線也實現了碎片化並在全球範圍內擴散⑨,在這樣的情況下,聯合國、北約、歐安會還能帶來可持續的安全嗎?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國的古人早就明確地把武力手段列為對外政策優先排序的最後一位。西方國家在秉持共同、綜合、合作的安全觀的同時忽略了可持續性,根本原因是戴著西方中心主義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不同文明、道路選擇與發展模式,一些集體安全與多邊合作機制淪為了以軍事手段干涉不同文明的手段,這與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普世觀密切相關。而東亞文化則主張相互尊重,正如同上文所提及的“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可持續安全觀的核心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追求共同、綜合、合作的安全,這樣的安全才是可持續的。

  未來展望

  事實上,不少有識之士曾對東亞未來描繪了藍圖,如鳩山由紀夫先生提出的“東亞共同體”⑩設想。不過,歐洲政治整合的歷史經驗與路徑,未必適應東亞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東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應以可持續的發展觀與安全觀的視角,從當前的個別議題出發,向中長期的總體格局擴展。

  1、近期

  東北亞是當前國際安全困境突出、政治矛盾敏感、政治互信缺乏、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的熱點地區。半島無核化、領土主權糾紛、南北(朝韓)關係等長期存在且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在美日韓同盟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在該地區影響力博弈的背景下,顯得異常棘手。所以,安全問題是近期東亞地區外交與合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

  停止一切挑釁性言行是東亞各方必須立刻展現的態度。各方在東亞的核心利益、戰略利益都存在著交錯、重疊甚至相衝突的地方。在當前的緊張局勢下,各方只有在涉及戰略利益層面的矛盾上先行各退一步,留出緩衝地帶,才能夠將東亞從戰爭的邊緣拉回來,也才能夠為恢復協商談判創造條件。其中,朝方暫停核試驗與導彈試射,美韓暫停針對朝鮮的軍事演習,並暫停部署“薩德”系統,同時其他有關各方嚴格執行涉朝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是當務之急。

  東亞各方要儘快建立起可持續安全的認識。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與戰略利益是相互尊重的第一個層面,建議各方在對話開始前交換各自內外政策的優先次序,尤其是東亞政策的側重點,對相互重疊的領域優先開啟對話,對有共識的部分要立刻付諸行動,對仍有分歧的部分要加強溝通、避免誤判,管控分歧。各方應該深入研究中方提出的解決半島核問題的“雙軌思路”與“雙暫停方案”,它體現了可持續安全的精神。

  2、中期

  促進可持續安全,可持續安全對話機制是必需的。為此,東亞各方的1.5軌、2軌雙邊和多邊對話中應納入探討共同接受的可持續安全觀的議題。在今後的東亞重要安全對話平臺(如香格里拉對話會、香山論壇、首爾防務對話)中增設“可持續安全”分論壇,分階段探討可持續安全“東亞共識”,並爭取在一年內系統化、成文化。東亞各國青年戰略學者、研究者可以圍繞該議題先對話起來。

  東亞地區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雙邊與多邊資訊通報、情報共享、執法合作、政策協調等官方層次的機制應該儘快建立。尤其是在應對大型核危機、難民危機、環境污染、自然災害方面,需要東亞各方共同探討、共同規劃,制定共同的資訊預警機制與行動預案。

  在現階段,發展問題需在安全的基礎上解決。沒有基本的安全環境,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安理會涉朝決議或許會對朝鮮帶來短期內的經濟困難,但這正是以和平方式對朝方挑戰國際秩序的警告。朝方應懸崖勒馬,停止核試驗與導彈試射,遵守安理會決議。同時,有關各方也要做好後續配套措施。對朝長期封鎖同樣不具有可持續性,在安理會決議得到遵守的前提下,各方應支持朝鮮經濟特區建設,歡迎朝方任何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水準的政策措施。

  3、長期

  著眼長遠,我們必須注意到,在可持續安全方面,意識形態矛盾仍然是當前東亞雙邊與多邊政治問題中的一部分,也是實現可持續安全的根本性障礙之一,東亞各方尤其是朝鮮半島南北雙方要尊重彼此的制度選擇和發展道路,實現東亞可持續安全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東亞應就以下議題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原則下展開探討,並制定行動計劃:第一,探索建立一個更大範圍的跨國自由貿易實驗區;第二,制定一個包含無核武器與無核電裝置在內的全面去核化時間表;第三,海洋資源的共儲與共享機制;第四,研究東亞範圍內城市群的功能協同發展規劃。

  我們究竟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東亞?怎樣建設一個我們所希望的東亞?這是東亞各方的政治精英、社會精英、知識分子與青年群體中每一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東亞地區存在著成為一個持久和平、永續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基礎與物質條件,只要我們秉持著可持續發展觀與可持續安全觀,就可以逐步讓我們的理想轉化為現實。

  註釋

  ①習近平(2015)。《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2015年9月28日,紐約聯合國總部。

  ②習近平(2017)。《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2017年1月18日,日內瓦萬國宮。

  ③新華社(2017)。《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首次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新華社日內瓦3月23日電。

  ④同注1。

  ⑤呂元禮(2002)。《亞洲價值觀:新加坡政治的詮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⑥傅高義(2016)。《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⑦語出《寡人之於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7)。《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

  ⑨束沐(2017)。《劉江永詳答中評:何為可持續安全觀》,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

  ⑩鳩山由紀夫(2013)。《友愛與東亞共同體》,2013年10月31日,北京清華大學。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8月號,總第236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