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關注:石之瑜詳解什麼是港台“後華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8 00:23:34


講座現場(中評社 束沐攝)
 
  “滿清入關後,中國的正統不存在了,但正統在哪裡?”石之瑜表示,和明末香港的南來者一樣,這也是對朝鮮、日本、越南的儒學家的挑戰。他舉例說,在一場研討會上,他曾經聽到有一位台灣學者把自己看成中華正統,這和滿清入關後日本把自己當做正統是一樣的。

  港台南來者 既背對中原又疏離於本地文化

  他認為,台灣和香港形成了很豐富、具有差異性的華人性,而且是“中華性”和“華人性”的加總與結合。石之瑜說,對香港南來者的研究是非常晚近的事情,無論是辛亥革命前的“反滿”南來者,還是1949年前的“反共”南來者,香港的南來者從1960年代以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他們是因為在中國的政治正統體系中失敗了而來到香港,想在文化上維繫自己的正統。面對中原,他們是一個失敗者,但他們在文化上自認為居於優勢地看待中原。

  台灣的南來者也有類似的現象,他介紹,1949年南來者的知識分子接受的是中華文化教育,但他們來台後,面對的是日本殖民化統治有一定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台灣當地人,他們雖然不能說是面對異國,但有一種文化上改造社會的使命或任務,所以他們抵台後就表示要把中華文化重新在台灣普及深耕,再加上後來大陸爆發“文革”,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台灣就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其組織延續至今,但他注意到上個月民進黨動員了600人加入文化總會,以便取得文化總會的主導權,“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們還要看,這就是在地文化的變遷,這就和殖民性有關了”。

  石之瑜認為,南來者的“Chineseness”一開始是文化正統性的想象,但50年來逐漸成為文化差異性的凸顯、創造和建構,也就是從“中華性”變成了“華人性”,也就是把南來者具有的優勢變為殖民性作為主要內涵的訴求。他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錢穆、牟宗三、徐福官等儒學者為例,指出他們對儒學的理解雖彼此不相互統一,但是他們所共同傳承的傳統是和整個香港社會是脫節的。

  “所以香港的南來者和台灣的南來者面對的共同困惑,是他們與曾經受到殖民統治的本土社會有隔閡,他們一方面不能回到大陸,他們是戰敗者,認為中原是由一群文化低落的人在管理,但讓他們避難的、讓他們進行文化傳承的地方是充滿殖民性的,所以他們對所寄居的地方是疏離甚至是藐視的”,他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