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帕拉格·康納: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地緣政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11:19:25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若以傳統視角觀之,二戰以來最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就是安全和穩定。美國既有軍事實力又有同盟體系,因此被認為是國際安全的頭號供應國。但現在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為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基礎設施建設。就像每個國家都需要安全一樣,它們同樣也都需要基礎設施。在這方面,中國無疑是主要提供方。如對兩者加以比較,我認為當前環境下基礎設施更為重要。

  當今世界,純粹意義上的國家間跨邊界大規模戰爭幾乎不再發生。儘管俄烏或印巴等一些國家間仍有齟齬,但那只能稱之為爭端或邊界爭議。某種意義上講,大規模戰爭已變成過了時的地緣政治手段。雖然地緣概念仍然重要,但現代意義上的地緣政治運作方式已然改變。國際關係中的博弈說到底還是國力強弱和影響力大小的比拼,這取決於其中一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另一方施壓。施壓方式很多,比如同對方鄰國結盟、持有對方債券,甚至還可通過打仗。但我認為,更聰明的方法可能是參與對方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打造供應鏈方面的依賴。在這方面,中國做得比誰都好。

  實際上,美國、中國乃至歐洲一直在國際戰略層面進行博弈。即便在10年前,中國還相對較弱,美國優勢明顯。但現在再看,雖然美國仍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但中國的國際戰略顯得更加“兼容並包”,它把打造全球互聯格局看得和軍事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還想通過遍布全世界的大規模軍力部署、借助核武器和軍事干預惠及全球70億人口?恐怕行不通了。通過基礎設施實現這個目標呢?或許可行。這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對於當今世界的價值所在。

  中國發展契合國際秩序深層演進

  國際秩序正在經歷某些常人不易察覺的深層演進。雖然世界各國發展方式和程度不盡相同,但很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在於規劃不夠合理,至少跟中國相比是這樣。可以說,中國是唯一一個如此銳意推動城市化和再規劃的國家,這也使其在戰略規劃層面契合了國際秩序深層演進的兩個重要特征。

  其一,基礎設施較之國家政權更為長久也更重要,“互聯”的力量遠遠強於政治和軍事力量。比如,部分中東國家雖然政權更迭頻繁,但其已經建設起來的輸油管道等基礎設施卻還在那裡。再如,“絲綢之路”雖有3000年歷史,但到現在仍以新的形式復興和存在。實際上,在世界大部分地區,發揮“連接”作用的鐵路、輸油管道以及通信電纜等都有著比相關國家政權更長時間的存在。它們重塑著不同地區人群和經濟體間的關係,同時實現了土地、勞動力以及資本產出的最大化。

  其二,城市較之國家變得更加重要。每個國家都要依靠城市,但問題是,很多國家往往都是依靠某一座主要城市作為經濟引擎,比如印度依靠孟買,菲律賓依靠馬尼拉等。而中國則是依靠多個超級城市群。現階段中國已有24個超級城市群,這些城市群本身已很富足,它們之間還保持了包括國內直航和高速鐵路在內越來越多的互聯。之所以中國現在變得更強,是因為這些超級城市群變得越來越強。

  現在,美國也應去做中國正在這兩方面所做的事。就基礎設施而言,100年前或50年前,美國也在建設基礎設施,但現在不怎麼做了。奧巴馬政府8年前曾許諾修建8條高鐵線路。可現在呢,一條都沒建成。未來美國或許會有改變,雖然希拉里和特朗普在大多數議題上觀點迥異,但他們都認為美國需要更加關注基礎設施領域。就超級城市群而言,儘管中國國內擁有眾多不同方言、文化和歷史,但它仍然實現了再規劃,形成那麼多超級城市群。可是美國目前只有紐約和洛杉磯兩個人口超過800萬的超大型城市。在這方面,美國還需更多努力。

  “一帶一路”比“亞太再平衡”好

  除了以上這些影響,“互聯”還使國際政治格局呈現出權力下放的趨勢。比如,英國脫歐或蘇格蘭試圖脫離英國,表面上看好像是在逆全球化而動,不利於一體化大趨勢。但實際上,大的共同體越是分離成小的國家,越有利於全世界互聯互通,因為國家越小,越是需要彼此依靠才能生存。70年前世界只有大約50個國家,現在數量則超過了200個。伴隨這個過程,全球化無疑是在向前邁進。

  世界終究會向多極化和多文明共存方向發展,權力也會相應分散,不會存在絕對頭號強國。美國雖然仍是世界第一,但它如今也已不負當年之勇。在中國、歐洲乃至印度的影響下,美國不再可能重拾它在過去某些特殊時期所擁有的那種權力。放眼未來,權力分散和“多極”共存不會是零和博弈,而是相關各方相互依存,實現共贏。

  比如,基於有限歷史邏輯、民族主義或地緣政治思維,中美之間似乎有足夠多的理由互不相讓。但事實是國際政治的結構正在改變,誰都無法控制這種結構性變化。這個世界既不屬於美國也不屬於中國,而是正在形成一種多極秩序。就在幾個月前,中國有史以來首次採購美國原油。這個交易從側面反映出某種有別於傳統地緣政治的戰略和心理轉變,表明中美不應總是瞄著對抗,而是可在能源、技術、金融以及氣候變化等諸多領域展開合作。另外,有關中俄聯手對抗美國的說法也有待商榷。中俄之所以走近,主要是因為雙方在打造歐亞大陸的供應鏈方面具有互補效應。這種關係或許可稱之為“供應鏈同盟”,但絕非傳統意義上的軍事同盟或意識形態同盟。

  無論如何去看,“一帶一路”都比“亞太再平衡”更好,只可惜美國人過去並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不過現在,美國已經開始反思,想弄清楚下一步該如何走了。(作者是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研究員,新著《超級版圖》)

  (來源:環球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