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民進黨無視光復節 馬英九激昂喊話(全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25 13:10:24


馬英九表示,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一任“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中評社 張嘉文攝)
 

  二、台灣抗日比大陸早42年

  台灣人民對日抗戰從1895年割讓台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乙未年(1895年)4月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舉國震驚,全台悲憤。當時赴北京趕考的各地舉人,在康有為的號召下“不畏斧鉞之誅”,提出“公車上書”,要求光緒皇帝“誅奸相、絕和議”並警告“棄台民即散天下”。台籍志士丘逢甲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名句,隔年又寫“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深刻反映當時台灣人的痛心與無奈。台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從1895年5月日軍在北台灣澳底登陸開始,直到1915年台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20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

  日軍攻台時各地戰鬥慘烈,日軍費時6月、多次增兵才結束這場“乙未戰爭”。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與近衛步兵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在台灣。但因日軍採取不分軍民、男女、老幼“無差別殲滅”與殺光、搶光、燒光“三光掃蕩”的政策,根據學者估計,台灣軍民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接近當時台灣人口4%。1898年到1902年,日本總督府單以“匪徒刑罰令”便誘殺台灣抗日志士11,950人。

  台灣抗日志士,包括成立“台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台中的林朝棟,彰化的吳彭年、雲林的李品三、屏東的蕭光明,領導游擊戰的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發動台南噍吧哖事件的餘清芳、羅俊、江定,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民國成立後返台參與或資助抗日的羅福星、林祖密等。

  1920年代起,台灣抗日志士開始推動非武裝抗日,包括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簡吉等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農民組合,爭取設立自治議會,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展開地下抗日。抗戰時期,李友邦組編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在閩浙沿海游擊抗日,翁俊明領導台灣革命同盟會,李萬居等參與國際問題研究所,丘念台組織廣東東區服務隊,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謝東閔、黃朝琴、連震東等均立志光復台灣。在在證明台灣人一再透過抗日展現台灣主體性,他們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三、國父革命建國,因甲午戰爭而起念,因乙未割台而起義

  因為清廷甲午戰敗,國父孫中山先生成立興中會,決心推翻滿清,又因乙未割台,國父乃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1897年,台灣割讓兩年後,國父派陳少白來台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1899年,國父更親赴台灣,在台北長沙街與台灣志士共謀惠州起義。民國成立後,國父曾多次在公開演說中強調“台灣”為“失地”,民國12年在日本神戶,更力勸日本勿做西方霸道之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之幹城。

  日本覬覦“我國”東北多年,《馬關條約》割讓領土原有遼東半島,但因俄、法、德等三國干涉還遼而未如願。民國20年918事變發生,日軍進佔東北,隔年成立偽滿洲國,9月13日蔣中正委員長於日記自期:“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台灣、琉球。”民國25與27年時,他兩度闡述國父遺志為“恢復高(麗)台(灣)、鞏固中華”。民國30年12月9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當然包括《馬關條約》在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