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過分重視選舉民主。台灣社會自上世紀末“民主化”以來,民主選舉制度過分發展的同時其他民主環節卻跟不上前者的腳步,使台灣政治中出現獨重選舉的現象,民意除偶爾通過選舉產生作用之外其餘時間皆對政治缺乏實質影響力。政黨與政客祗有在選舉期間因選票需要才重視選民,一旦選舉結束後民眾就會被拋諸腦後。過去民進黨在野時曾自詡為較國民黨更重視民眾的政黨,但在上台執政後民進黨不僅不再傾聽基層的聲音,甚至出現少數政客個人意志凌駕全黨全社會的案例。例如在民進黨政客林志堅論文抄襲案中,面對民眾排山倒海般的質疑和針對論文抄襲的事實鐵證,蔡英文卻堅持“全黨護一人”與台灣滾滾民意對抗,顯示出蔡英文當局在2020年贏得地區領導人選舉並在台“立法院”取得多數後就不再重視民意。台灣社會過於重視選舉民主,忽略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缺陷可見一斑。
再者,扭曲民主監督功能。台灣仿效歐美政治制度中的政黨競爭理論,希冀通過在野黨行使民主監督制衡執政黨。但從台灣藍綠兩黨的多年惡鬥中,不難判斷出民主監督早已淪落為政黨間爭權奪利、彼此抹黑造謠的借口。每逢選舉,各種針對候選人學歷、家庭、過往言論的爭議紛紛出現,民主監督成為政黨與政客間互相攻擊的武器,真正關乎台灣民眾福祉的議題如司法改革、健保改革卻始終得不到青睞成為陳年爛賬。民主監督被政治惡鬥所扭曲、取代,不僅使島內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更使得台灣民眾普遍對於政治感到失望與厭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