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是“硬核”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20-03-17 09:43:22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公共性的社會大事件,是檢驗和透視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突襲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方面,抗擊疫情的過程就是淬煉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熔爐;另一方面,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也是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更是推動戰“疫”積極向好態勢不斷拓展的精神之盾。

  經濟日報發表專欄作者毛同輝文章稱,疫情防控,既是大戰,也是大考。涵養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是疫情期間擺在我們面前的考題,同時也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過程中需要面對的課題。

  著眼三個方面 提升科學素養

  文章指出,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防控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做好自我保護,既是對自己、家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有效做好科學防控,每個人都應具備必要的科學素養。

  在知的層面,要認識規律,掌握常識。對於疫情的認識,醫學科學領域也是從陌生到逐漸深入,普通大眾更是經歷了從一無所知到勤洗手、多通風、不聚餐、少串門、出門戴口罩、主動報告旅行史接觸史等成為共識的過程。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每個人掌握和遵守必要的科學常識、防控措施,做好衛生健康方面的自我約束,是必不可少的大前提。而不濫食野味,更應成為疫情過後牢牢記取的深刻教訓。

  在信的层面,要相信科学,建立敬畏。疫情面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对科学的敬畏,要相信科学和依靠科学。一方面是不盲从盲信。越是在大事件发生时,社会上各种信息越可能众说纷纭、良莠混杂。我们要做到理性思考,科学判断,不信谣、不传谣。另一方面是不我行我素。既不过度恐慌,也不盲目乐观,尤其不能自以为是,满不在乎,要去除侥幸心理、逞強作派,科学地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在行的層面,要科學防控,積行成習。疫情也是對民眾科學素養與公民精神的“拉練”。這裡面,有個人權利的讓渡,比如婚禮延期、聚會取消、外出放棄、門市停業等。這種個人利益的“犧牲”,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保護,同時也是特殊時期最理性的個體選擇。另外,還有個人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像戴口罩、少串門、垃圾分類等。個人的行為習慣已非一己之事,而是整個防疫系統的一部分。培育良好的公民素養,就是要讓這些認識、習慣成為每個個體的“價值自覺”,匯聚戰“疫”合力。

  把握三組辯證關係 涵養國民心態

  文章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這場疫情防控的嚴峻鬥爭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也是抗擊病毒強有力的心理武器。為此,需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的辯證關係。

  把握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疫情不可避免會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衝擊,需要個體犧牲一些原本享有的權利,比如自由出入小區受限、出現疑似病征就要接受隔離,等等。對此,人們只有正確認識和接受,明白暫時的約束是為了疫情早日退去、自由早日到來,才能保持心態平和。

  把握個體與全局的關係。在疫情面前,大家都是利益相關者,沒有旁觀者,個體防控到不到位直接關乎戰“疫”全局,對己負責就是對人負責。當我們把配合管控視為應盡的責任義務,而非抵觸、逃避,內心也會擺脫促狹偏執,迎來海闊天空。

  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山川草木皆能和諧共生,才是天道。當前這場疫情以及17年前的非典,都是因少數人濫食野味而起。“和氣致祥,乖氣致戾”,疫情因人心之“乖”而致,同樣也需靠人心之“和”來化解。這“和”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去除人欲之私,代以仁愛友善,既是載物之德,也是遠禍之道。

  強化三個保障 厚植社會基礎

  文章認為,良好國民心態的培育,既需要個人文明素養的提升,同時也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來保障。

  要有供應有力的物質保障。抗擊疫情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加強統籌調控,重點是對糧油肉蛋菜等百姓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對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多方調配,重點保障疫情重點地區使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力的物質保障是人們保持理性平和心態的必要前提。

  要有公開透明的信息保障。人們面對災難時的信心、理性,一部分也來源於公開透明的信息發布。信息不透明,人們心中的焦慮、猜疑、恐慌就會加劇,謠言也會乘虛而起,惑亂人心。本次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及各地疫情數據每日更新,確診者行經路線、接觸範圍都詳細公開,各級政府的防控措施也及時公告。公開透明的疫情動態信息,不僅有助於公眾調整情緒,淡定以待,而且還可以讓人們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更科學、更從容地進行防控,減少不必要的盲目、慌亂。

  要有公正規範的法治保障。人心的理性平和,也源於公平、規範、法治的社會治理環境。只有依法施政,公正平等,讓每一個個體從社會治理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人們才會心平氣順,保持良好心態。同樣,健康心態也會反作用於社會治理,凝聚“最大公約數”,降低治理成本。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越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各項防控工作。法治,既是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的必選項,也是培育文明社會心態不可或缺的土壤。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