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方舟:港珠澳大橋新形勢下如何物盡其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09 01:05:20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諮詢委員會委員、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方舟。(中評社 高映竹攝)
 
  港珠澳大橋新形勢新定位

  港珠澳大橋從2003年規劃到建成通車長達十餘年,在這期間廣東省在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向等方面已有明顯變化,香港經濟社會也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珠三角地區與香港之間新的經濟關係正在形成。當時建橋時的規劃目的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大改變,顯現出時代賦予的新優勢。

  方舟認為,03年的構思珠港澳大橋時,珠三角東岸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西岸。“東岸因和香港相連,通過香港的輻射形成前店後廠的模式取得長足發展(置大量製造業出口加工型工廠於深圳東莞一帶),而西岸沒有與香港路路相連,交通上並不是很方便經濟就沒有東岸繁榮。”當時的設想是說有了這個橋之後能夠把這種前店後廠的模式複製到西岸,因為西岸在土地空間資源各方面都要更寬鬆一些,生產出來的貨物能夠通過港珠澳大橋運回香港,以強化香港當時還是世界第一大貨櫃港集裝箱港的地位,這對香港有利對珠江中西岸城市也有利。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整個珠三角的經濟模式發生了很大轉變。方舟認為在這個情況下,原來把東岸前店後廠模式複制到西岸去的構思在大橋建成之後已沒有很大作用。“前店後廠的產業格局讓珠三角成為世界工廠,但隨後幾年,廣東不斷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擺脫依靠兩頭在外出口加工的勞動密集型模式,深圳不用說,東莞也在發生深刻的轉型,再複製西岸模式就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方舟說道,“這是由於定位發生了變化。”

  珠港澳大橋有助解決香港現實矛盾

  “一小時生活圈(通勤圈)的概念隨著通關的便利化逐步形成。”方舟說道,“香港住房、商業、工業、科技、等各方面土地都不足,如今香港居住、休閑的度假的功能逐漸轉移至廣東,一小時工作圈形成后,正式搬到廣東去住都有可能實現,不僅僅只有周末才去。”

  方舟認為,優化經濟結構、完善區域功能佈局是現時促進香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消除社會矛盾的關鍵,而廣大想的經濟社會發展空間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東岸城市例如深圳東莞之類,開發強度已然很高,儲備用地並不多,而西岸相對來說,潛力大,土地多,空間足。”珠港澳大橋作為加強香港和珠江西岸城市交通連接的運輸通道,為香港帶來了推動“向外擴展”的重要機遇,從而為解決香港現時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