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 若只看一些新聞頭條,你可能對中國經濟感到悲觀,因為近來很多新聞是關於中國打擊資本外流、債務快速增長隱憂以及抑制有風險的海外投資熱。然而,中國民眾如今很樂觀:7月份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114.6,為1996年以來最高。這是對中國經濟前景一些重大改善的自然反應。對中國政府來說,這是改革的契機。
從基本福利指標來看,如今中國人完全有理由充滿信心。官方失業率降至4%以下。房價還在上升,在二三線城市也普遍上漲。今年深滬股市漲幅達9%左右。外匯儲備增加,人民幣走強。連不良貸款都保持穩定……難怪中國的信心延續到未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7月份消費者預期指數達117.4,為1993年以來最高。由於強勁的勞動市場、增長和資產價格上升,股票投資者和經濟學家的信心衡量指數近來也在暴漲。
此類指標常常不准,卻關係重大——因為信心是能自我強化的,只要中國的投資者對市場和資產具有信心。在北京,房地產價格依然保持高昂,原因在於買家相信房價會繼續以每年10%的幅度上漲。同樣,雖然中國銀行業體系狀況並不佳,但政府打擊謠言、打消儲戶的疑慮,從而提振了人們的信心並防止出現銀行擠兌。
當然,信心也有脆弱的一面。這些漲勢許多是信貸狂歡的產物。同時,中國的根本性問題並未消失。產能過剩依然普遍,國企改革基本停滯。不良貸款目前是穩定了,但無疑中國經濟的嚴重風險仍在積累。目前一線城市房價居世界最高之列,這種情況下,嚴控信貸顯得更為緊迫。
但消費者信心指數暴漲,給中國政府解決這些問題打開了關鍵窗口。當煤炭和鋼鐵工人對找工作感到樂觀時,削減產能帶來的崗位減少就不會那麼痛苦。官員們若相信私營企業能彌補頽勢,縮減國企就會比較容易。當公眾看到別處還有機會時,抑制金融風險就不太困難。減少信貸流入房地產——中國居民最重要的資產——是棘手的,但在其他福利水平上升時,恐慌的風險會大為降低。
不論如何,中國都需要進行艱難的轉變來扭轉經濟內部的不平衡。改革最好從現在公眾理所當然地對未來充滿信心時開始。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