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八旬老人束發為髻 複原多件古樂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26 12:25:51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近日,82歲的烏魯木齊老人段薔成功讓唐代西域樂器“箜篌”重新與世人見面。段薔曾在新疆藝術研究所從事民族音樂研究,一直對箜篌很感興趣。退休後,他發揮專業優勢,通過研究新疆出土的箜篌文物、相關古代文獻及壁畫等,探索唐代西域箜篌的結構、造型,經過多次嘗試,終於複原出符合唐代西域形制的箜篌。箜篌是一種漢唐時代流行的彈撥樂器,歷史上的完整原件已經失傳,目前自唐代流傳至今的只有殘存文物及繪畫等。

  段薔正在整理當年記錄樂譜的稿紙。1949年,正值豆蔻年華的段薔隨部隊來到了陌生的新疆,成為新疆軍區文工團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員。一次在街頭,他聽到了有人唱民歌,“那種異鄉的情調古老而悠長,在我心裡回蕩了很久很久,於是我放下小提琴,開始潛心做民族音樂研究。”

  在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的一間琴房內,段薔手捧一把艾捷克。天山腳下的60個春秋,精通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的段薔走遍新疆各地,搜集少數民族歌曲,並逐一轉譯成樂譜,並將自己所見和搜集的民間藝人的樂器繪制成標準工業加工圖。

  在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一間琴房內,段薔(左)正在和學習艾捷克演奏專業的學生迪麗努爾·吐爾地交流。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累,段薔完成了8000多首新疆各民族傳唱歌曲的樂譜和樂器的原始資料收集整理,並出版了多部著作,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段薔希望,新疆民間音樂特有的韵律能夠永遠回蕩在天山南北,他要讓已經失傳的樂器“回來”,正在使用的樂器繼續傳承。

  (來源:騰訊圖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