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士良:百年變局下的對台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21-07-18 00:22:59


 
  維護和創造“戰略機遇期”是當前對台工作的中心任務

  陳士良進一步指出,國際大格局和兩岸大趨勢都決定了“時”和“勢”都在大陸一邊,台灣問題在總體上是可控的,我們具備這樣的能力。在此前提下,我們需要從戰略上對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問題進行總體把握。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十九大報告提出,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這些論述都明確了“發展”和“統一”的關係: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推進統一。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綱要》除了五年的規劃,還包括未來15年的遠景目標。根據這個《綱要》,中國將用15年時間,實現綜合國力、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性飛躍,全面夯實民族復興的基礎,創造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定性條件。所以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十四五”規劃起好步,為2035年遠景目標開好局。這是今後推進任何工作、解決任何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也包括台灣問題。

  陳士良表示,要實現《綱要》的發展目標,離不開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此《綱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判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初看起來,這一判斷似乎與上世紀八十年代類似,但這裡有一個關鍵性的差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冷戰體系的鬆動和中美關係的改善,中國贏得了一個發展戰略機遇期,這個機遇期實際上是外部提供的。而當今世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大行其道,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特別是美國把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阻止中國發展和崛起已經成為美國的國家戰略。所以,今天的“和平與發展”和“戰略機遇期”,與其說靠外部提供,毋寧說需要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來創造。所以,“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意味著,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越來越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關鍵性力量,中國有信心、有能力運用自己力量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同中國共同發展。

  陳士良說,未來,島內分裂分子和外部敵對勢力仍會繼續勾連,企圖干擾大陸發展進程,延緩中國復興大業。在後疫情時代,對台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謀“獨”挑釁,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立中國共產黨100周年的講話中鄭重指出,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
  
  善待台灣同胞的基本理念不應改變

  陳士良表示,面對蔡英文當局“倚美謀獨”的囂張氣焰,大陸有網絡輿論認為,民進黨當局“一面賺人民幣,一面搞台獨”,用從大陸賺的錢到美國買武器,討好美國對抗大陸,所以必須停止這一無效的惠台政策。這些言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從“工具論”的角度來看待惠台讓利政策,認為惠台讓利的目的是為了讓台灣民眾支持統一。

  “這實際上是對惠台讓利政策的一個嚴重誤解。”他表示,大陸不會天真到認為給一點好處就能能轉變台灣人的政治認同和統“獨”傾向。2010年3月“兩會”時,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答記者問時說,大陸在商簽ECFA協議時,要充分考慮到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條件的不同,要關心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特別要照顧台灣農民的利益,“要讓利給台灣,因為我們是兄弟”。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時說,“我們將深入了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上宣布,“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所有這些論述都清楚地表明,大陸惠台讓利,善待台灣民眾,只是因為兩岸同胞是骨肉兄弟,當同胞兄弟有困難時,自然要進行幫助。這裡並沒有太多功利的想法,沒有把惠台讓利作為促進統一的工具。但現在的問題是,大陸把台灣人民當作兄弟,但民進黨當局完全不把大陸人民當作親人,並煽動台灣民眾的“反中仇中厭中”情緒。當民進黨當局和一少部分台灣民眾視大陸如仇敵時,大陸還要不要把台灣當兄弟?這已經成為對大陸惠台讓利政策的靈魂拷問。

  陳士良強調,在這裡,我們必須看到,一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不理性態度是特定歷史階段和特殊情境下的產物,大陸對此應該多包容,不必隨著台灣政局的變化而起舞,也不必隨民意的一時變化而動搖。再極端一點,即便是大多數台灣民眾都不把大陸同胞當親人,只要沒有踩踏“台獨”紅線,大陸仍要善待他們。這是祖國應該有的胸懷和擔當,無關意識形態,只有同胞之情。所以,雖然當前兩岸關係緊張,但只要台灣民眾有困難,大陸仍願意伸出援手。台灣青年學生就業有困難,大陸就為他們提供就業和創業機會;台灣中小企業融資有困難,大陸就想辦法幫助他們融資;台灣農漁產品銷售有困難,大陸就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採購。所以,當台灣鳳梨發現檢疫性害蟲時,大陸也只是“暫停”鳳梨進口,並且也沒有擴展到其他農產品。這說明,大陸惠台讓利政策,包括惠台性採購仍在繼續。

  他也指出,當然在一些具體做法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比如,大陸採購台灣農產品,是為了解決其產量過剩、“穀賤傷農”的問題,帶有“應急救濟”的性質。如果將這種“應急救濟”常態化,就很容易抬高台灣農產品的價格,反而傷害了當地消費者的利益。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一事一議”,即如果台灣的某一農產品在該年產量過剩、價格下跌,可以先由台灣相關組織提出申請,然後大陸以保護價進行收購;如果不存在產量過剩和價格下跌,則不進行採購。這樣既能切實照顧台灣農民的利益,又不至於傷害到一般消費者的利益。

  最後,陳士良表示,台灣問題、兩岸關係從來就不僅僅是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問題,而是各種力量較量的產物,並直接關乎東亞戰略格局和東西方之間的實力對比。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加劇了美國打台灣牌的力度和頻度。受此影響,百年變局下的台灣問題,大國博弈的色彩更加突出;百年變局的兩岸關係,也將是大國博弈下的兩岸關係,呈現出新的樣態。在此形勢下,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重心,已不是寄希望於台灣政治和社會的主動轉變,而是通過自身的發展,不斷增強政經硬實力、制度軟實力,創造出促進國家統一的強大動能。與此同時,大陸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善待台灣同胞,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中實現祖國統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