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在要素市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12 00:20:42


以“躬行與攻堅: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麼辦?”為題的圓桌論壇現場(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記者 徐夢溪)G20會議剛剛在杭州結束,中國為解决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開出結構性改革的“中國藥方”,也再一次將這個話題推向輿論的浪尖上。以“躬行與攻堅: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麼辦?”為題的圓桌論壇昨日上午在京舉行,論壇邀請到數十位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和業內人士,就中國國內供給側改革的未來方向和在各領域的進展與問題展開討論,為國內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麼走建言獻策。論壇由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和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聯合主辦,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總編輯杜躍進擔任主持。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致辭表示,在地方供給側改革中,要深刻認識去產能、去庫存與新供給、新動能的關係,實際上,二者是同向並肩而行的兩條河流,只有兩條河流合二為一,供給側改革才能實現。其次,部門與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現在已經到了要動真刀真槍的時候,在這一方面,要長期治本,整合有效資源。“供給側改革已經到了不能回避的階段,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發動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點在哪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強調了“要素”在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性。他認為,供給側改革不能泛化,要聚焦於要素市場。“電飯煲和馬桶蓋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要素和生產力的問題。”他指出,中國經過長期改革,其產品市場已經放開,面對現在主要的要素市場問題,要深化改革,引入競爭,讓要素充分流動、優化和組合。

  全國社保基金副理事長王忠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部分圍繞供給方面展開,放開民營力量,無非是形成一個市場力量的供給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的歷史任務是讓任何一個生產要素,不管在哪個行業、企業和產品中發揮作用,都能夠存在一個動態的生產要素市場,這個市場衡量出公司怎樣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己的最佳效率和最佳配置。

  “要素改革最關鍵的就是土地”。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指出,我國現行土地制度明顯弊大於利,是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迫切需要改革。目前來看,我國開放土地市場進展緩慢。

  他認為,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的限制和關於農民的宅基地轉讓只限於對本地農民沒有必要,關於農民承包土地流轉需要鼓勵適度經營。他建議,開放土地市場要抑制地價房價過度上漲,減輕居民負擔;糾正低價、無償工地,提高土地出租率。

  論壇議題還包括新供給、新動能的發展方向,醫療、教育、交通等關鍵行業供給側改革如何破冰攻堅,土地與能源、人口與社保、資本與金融等要素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新改革之道,地方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先進經驗和焦點,以及國企改革等其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