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兩岸產業轉型升級,積極開拓大陸內需市場
朱磊又稱,兩岸通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台灣企業借助大陸市場可以通過規模經濟形成內生比較優勢,有利於促進市場引導的島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後傳統美歐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台灣與大陸企業在通過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同時,要適應國際市場格局的轉變,積極開拓大陸龐大而富有潛力的內需市場。由於大陸市場的消費習慣、銷售渠道和產業鏈結構都與美歐市場有很多差異,原來以出口為主的兩岸企業需要適應大陸市場的要求和特色,積極轉型,重新設計產品。市場主體充滿活力必然能給自身經濟發展帶來動能。
三、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模式,優化兩岸資源配置
朱磊認為,台灣與大陸不僅需要優化各自的資源配置,還要讓兩岸市場互聯互通,增強互補,提高效率。在設法逐步減少和消除政治與經濟政策障礙的同時,還需要面對政治與經濟的現實困難,不斷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模式,適應形勢變化和市場要求。從兩岸經濟宏觀合作模式看,大體有四種推動方式:兩岸官方、兩岸半官方(官方授權機構)、大陸官方與台灣民間(官民合作)、兩岸民間。如果2016年民進黨取得島內執政權,且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或排斥體現“一個中國”框架的其它說法,前兩種推動模式將難以為繼,兩岸經濟合作模式重點可能是後兩種:官民合作、兩岸民間。
(四)兩岸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共同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朱磊提出,“中華經濟聯合體”有利於解決困擾兩岸的共同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難題。“經濟聯合體”不像“經濟體”那樣有顯著的關稅特征和統一意涵,也不像“經濟共同體”那樣有主權國家之間進行經濟整合的色彩,易於被各方接受。前面冠以“中華”二字,是突出這個經濟集團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共同維護民族利益。正是由於兩岸四地同屬中華民族,在共同推進經濟整合時可以貫徹“中華一家親”理念,不在短期利益上斤斤計較,而是著眼於長期的共同發展。經濟制度各具特色,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但整合過程中需要不斷減少市場障礙,消除貿易壁壘,增強投資便利,順暢資本流動。
不同經濟體之間的最佳合作方式取決於各自不同的經濟結構、產業分工、依賴程度等多種經濟因素和各種政治因素,“中華經濟聯合體”的設想充分顧及到當前兩岸四地的經濟合作現狀與特點,並為未來發展變化預留了彈性空間,是兼顧現實與前景的務實架構。兩岸四地通過經濟合作協商構建“中華經濟聯合體”,是大陸國家主體與港澳台三個單獨關稅區為共同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而進行的過渡性準備。兩岸四地經濟整合後在對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時可考慮採取類似東盟的彈性做法,既可以“中華經濟聯合體”名義集體參與,也可以適當身份分別參與,均需在有共識的前提下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