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再益建議,台商應該從制造領域轉向為服務。(中評社 李仕奇攝) |
中評社漳州5月28日電(記者 李仕奇)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在福建第一屆“台商發展論壇”中指出,台商赴陸投資30餘年以來,已構築出台灣對中國大陸之投資所驅動的兩岸貿易結構特征,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不斷攀升,也必然在大陸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受到影響。不過他建議,在陸台商也應該升級轉型,妥善利用中國大陸經濟結構改革及內需市場快速成長的機會,採取更突破的經營策略不斷創新價值。
吳再益表示,台灣對中國大陸之投資所驅動的兩岸貿易結構特征,亦即台灣對陸出口中間財與資本財,提供在陸台商利用其土地與勞動成本低廉比較優勢,經加工製造後出口其它先進國家;此外,隨著中國大陸產業技術升級加速,台商所製造的半成品、零組件,乃至最終產品回銷台灣日益增加,兩岸產業已逐漸從“產業內分工”朝向“產業內產品分工”發展。
吳再益認為,台灣很自然地對中國大陸經濟產生不對稱、不均衡之依賴。尤其中國大陸自1980年代起改革開放之後,其擁有經濟“後發優勢”,加上勞動性生產力大幅解放,每年經濟成長幅度超過台灣,此種相對經濟規模日益懸殊,也是台灣面對中國大陸壓力日益增加原因。再者,再從比較利益與絕對利益法則來看,隨著兩岸經濟整合深化,兩岸之間如同“區域”經濟,在絕對利益法則逐漸取代比較利益法則下,廠商絕大部分資本、技術、人員資源流動更加密切,此乃近年台灣經濟重心在中國大陸較具有經濟活力的區域磁吸下被迫加速移轉原因之一。
不過,在中國大陸經濟加速成長與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間接帶動其勞動與土地價格不斷上揚,加上社會保障(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實施與環境保護相關法規之執行,無形之中大幅提高台商經營成本;同時,中國大陸產業結構在其政策指導下逐漸轉型,預估未來台商對中國大陸之投資策略或布局,將會有所調整或變化。
吳再益表示,在陸台商經營困境包括,大陸低廉土地與勞動資源再行擴張空間不複存在;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增長導致台商生存發展空間不斷壓縮;在陸台商所熟悉的運作基礎與模式因金融海嘯而中斷;在陸台商經營所迫切的資金融通問題難以獲致有效解決。
因此,吳再益建議,台商應該從製造領域轉向為服務;沿海集中轉向為內陸擴散;中小企業轉向為大型企業等方向進行;藉由品牌建立營銷通路,擴大延伸產業鏈接;透過兩岸 ECFA搭橋,拓展內需消費市場;利用中國大陸市場平台,建立華人特色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