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春聲答中評:粵台關係深 張夏會惠及民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14 00:17:20


辦公室茶几有學生為陳春聲畫的漫畫像和一個貼有“春哥”標籤的可樂。(中評社 楊犇堯攝)
 
  到了清代,廣東出現了大規模向台灣的移民浪潮,特別是在韓江中上游地區的客家民眾。清政府施行輪流駐守台灣的“班兵制度”,當時很多駐守台灣的兵都來自廣東。

  時至今日,占台灣人口超過四分之一的客家鄉親是由廣東遷去,因此,粵台在民間習俗、信仰和社會組織方面都有極為相似之處。

  “歷史上廣東人對台灣是相當了解的。”陳春聲說,客家菜和客家擂茶在台灣盛為流行,就連台灣的很多地名也以廣東的地名命名,例如屏東的潮州鎮。

  陳春聲說,廣東的眾多民間信仰也在台灣廣泛傳播,譬如他從事研究的“三山國王(起源於隋唐時期的一種宗教信仰)”,主廟在廣東的揭西縣,全台有數百個奉祀“三山國王”的廟宇,由以“三山國王”為主寺祀神祗的則有170餘座。直到今天,台灣這些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還是會回到廣東揭西的祖廟進香,同時,廣東主廟神像也會去台灣“會香”。

  另一方面,廣東是國民革命策源地,早期國民政府的眾多元老都是廣東人,廣東人在國民政府的位置重要。

  台灣解嚴後,也由於大陸的改革開放,大量的台灣商人赴珠江三角洲進行投資,廣東成為了台資在中國大陸最密集的省份。

  “中山大學的台灣研究所正是根據上述粵台淵源,定位以廣東台商和台灣客家文化為重點研究領域。”陳春聲說,台商和客家文化是粵台關係中的最重要象徵。

  問:夏立言此次“登陸”拜謁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大元帥府並參訪中山大學,如何解讀?

  陳春聲表示,“這一次夏主委回到廣東,回到當年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黨開展國民革命的策源地,背後的象徵意義強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