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致辭。(中評社記者 楊犇堯攝) |
劉長樂認為,文化融合有助於未來的經濟統和及政治統和,因此建議兩岸當局儘快推動“文化ECFA”。對此,劉長樂特別提到了台灣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的觀點:“兩岸文化交流同文同種的意義在於面對現代化的回應,和面對未來的合作,如此,兩岸文化交流才有生命力,才有動力和持續力,也才能在互補之中,展現本質之同和未來的命運共通性。兩岸社會最為相似的路徑是都以中華文化社會去面對西方現代化的衝擊,從抗拒、服從、吸收、調適轉化到創新的漫長演化歷程,這是兩岸雙方各自保留的珍貴經驗,也是當今兩岸社會要脫離後殖民化社會的困境,必須交流的意義所在。台灣在兩岸的文化交流中,有三個自主創新的文化品牌,即服務導向的行政文化、效率導向的市場文化以及奉獻導向的社區文化,是值得重視的”。
劉長樂認為,政治是一時的,經濟是長久的,而文化則是永恆的,在後ECFA時代,文化交流將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核心因素。與熱絡的經貿合作相呼應,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文化創意產業交流也呈現出新的景象。大陸對台灣11個服務行業擴大開放,僅在2011年,台灣的表演團體就達2600場之多。
他表示,在後ECFA時代,兩岸文化交流將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核心因素。當前,應建立文化交流的多層次對話機制,形成品牌對話機構,同時,兩岸或兩岸三地應該合作舉辦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並形成常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