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重磅:劉光濱論莞台融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3-12-15 00:12:07


東莞站(中評社 林艷攝)
 
  五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東莞出台《東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2022年實施方案》等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舉措,根據《2022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報告》,東莞市入選營商環境創新城市,榮登“區域壁壘破除”榜單。打造“莞家”服務品牌,推動“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改革,登記註冊審批平均時間壓縮至1分鐘以內;出台《東莞市企業市長直通車工作機制(試行)》,首批甄選約130家企業進行專門服務;構建“就莞用”服務平台,開發東莞信易貸平台,截至2022年底,授信額度645.01億元,在全省地級市排名第一。打造“十分鐘”政務服務圈,全市實現政務服務事項100%進駐園區、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綜合窗口基本實現100%“一窗通辦”;深化“全市通辦、跨城通辦”,實現421項深圳事項、438項廣州事項在莞可辦;全省率先實現水、電、氣等市政公用業務“網上一鍵辦”,創新升級推出“現場答覆供電方案”,全省首創“客戶受電工程自檢”並在全南網推廣應用。

  中評社記者:未來將如何讓世界更好認識到“東莞智造”這張新名片? 

  劉光濱:為了讓世界更好認識到“東莞智造”這張新名片,未來我們將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完善創新生態體系,重點在以下幾方面集中發力:

  一是著力提升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建設,加大對研發平台、人才隊伍、成果轉化等支持力度,推進硼中子俘獲治療項目落地,不斷提升大科學裝置功能和運用能力。支持鬆山湖材料實驗室以靈活的機制提升研發實力,爭取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承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構建產業核心技術攻關機制,積極承擔省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組織龍頭企業和重點院校加快突破工業軟件等“卡脖子”技術。

  二是著力構建協同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攜手光明科學城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推動科技基礎設施、人才、交通等互聯互通,加強和南沙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聯動發展。加快建設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導入港澳優質科教資源,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拓展莞港澳更深層次的科創和產業合作,探索和港澳更多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開展合作,與香港共建莞港科技產業中心,做強鬆山湖、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三是著力推動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運用好和中科院常態化合作機制,結合東莞前沿產業技術需求,引進更多大院大所資源。深化新型研發機構分類改革,探索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專業智庫等精準招引先進產業技術源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機制,培育市場化科技服務機構和成果轉化人才,加快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平台,改革市重大科技項目組織機制,推動15個重大科技項目落地產業化,打通成果轉化鏈條。

  四是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創新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60%,力爭到2025年高企突破1.2萬家。為企業和高校院所合作牽線搭橋,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完善科創金融體系,探索設立市級科創投資基金,引導國有創投平台和社會資本加大科創投資,創新推廣“投貸擔聯動”融資模式,解決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難題。

  五是著力打造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實施新一輪“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依托大科學裝置和一流大學,引進更多戰略科學家團隊和一流科學家、基礎研究等高端人才,用3-4年時間引育100萬名本科學歷人才。用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試點,加強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培育一批科研人才、創新人才。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設,加強產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培養,建成20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00萬人以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