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葉小文大覺寺致辭:兩岸需搭建一座心靈之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2 00:49:57


中華文化學院第一副院長葉小文(右)與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左)合影。(中評社 林艷攝)
 
  2007年12月22日,台灣中台禪寺舉辦了迎接“同源橋”7萬人群眾大會。

  橋,也是一種文化意象,是中國文化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念著古人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輕誦徐志摩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我們仿佛還聽到橋上的放歌,河邊的踏夢。橋之用在“通”,通東西南北,通此岸彼岸。無論關山險阻、江河阻斷,有橋則可以飛津濟渡、跨水行空。佛教認為,橋可以通今生來世、上下十方,所以要修橋鋪路,普度眾生。現在海峽兩岸之間,缺的是心靈之橋,缺的是溝通、理解。人與人相隔,族與族相別,群與群相分。族群被撕裂,民意被玩弄。其實只要我們找到一個合適的橋,沒有溝通不了的事情,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沒有解不開的疙瘩。人度橋,橋度人,度盡劫波兄弟在,度盡煩惱成大覺。覺,就是要走出迷誤,“金橋莊嚴通兩岸,迷悟即在一瞬間”。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理應攜手維護好、建設好我們的共同家園。

  靈隱寺贈送的這座橋名為“同源”。兩岸佛教同根同脈、同出一源。念的是同一本經,傳的是同一個法,走的是同一座橋,拜的是同一個佛。念佛的人雖然是“小橋流水人家”,卻要成就大千世界的無量功德。隔山隔水不隔音。日月潭邊聽風雨,西湖影里念家國,一橋兩岸通三界,直教人心出娑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