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譯:華郵被收購 是商業交易更是文化宣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8 00:45:04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貝索斯絕對不是為了錢。《華郵》的盈利已連續呈七年下跌趨勢,營業利潤也從2005年的1.254億美元降到了2012年的5370萬美元。紙質新聞的前景極其灰暗,像貝索斯這樣的新媒體企業家必定深知這一點。

  專家指出,數碼產業巨頭收購傳統主流媒體在歷史上尚屬首次。所以,也許貝索斯本人會有自己神奇的解決辦法。

  若貝索斯接手後第一件事就是推廣《華郵》網站並將其商業化,估計沒人會感到奇怪。專家認為,也許他會在華郵的每一頁都加上電子商務的介紹。

  亞馬遜瞭解它每一個用戶想要什麼,並且通過推薦性電子郵件來“幫助”用戶實現願望。這毫無疑問是因為貝索斯瞭解到用戶體驗所擁有的巨大價值。也許他會對《華郵》的讀者們做同樣的事情。亞馬遜在貝索斯的帶領下也做出了輝煌的業績,比如成功發明推廣了Kindle電子閱讀器。不難想像, 以後Kindle的默認新聞應用很可能就是《華郵》了。

  而這就觸及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華郵》還值得作為主要媒體在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推廣嗎?

  《華郵》享有盛譽由來已久,但1972年揭發“水門事件”帶來的榮耀業已黯淡。當然,並不是說自那之後它便沒有報道過精彩的新聞。

  這主要是由於《華郵》所有者和管理人員在方向上存在問題,或者說問題就在於他們缺少一個方向。簡單來說,就是《華郵》未能憑藉其強大的新聞實力從地方性報紙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全國性媒體。結果讓《紐約時報》抓住機會,在全國範圍內發展壯大。

  儘管事已至此,但仍為時不晚。《紐約時報》也許並不想出現競爭局面,民眾卻可藉此獲益。如果貝索斯下定決心,他就能夠改變《華郵》的命運,使其成為橫貫美國東西海岸、網絡與紙質並存的媒體。這就需要升級華郵的編輯方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