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馬拉松將以何種面貌走向國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11 07:46:34


 
  成立長跑俱樂部、普及跑步知識,孫英傑找到了馬拉松時代的“痛點”。在看到很多普通人借助馬拉松賽事走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的同時,她也注意到國內馬拉松愛好者“存在不少盲區。”

  以前當運動員時,“前面只有十幾個人比賽”的孫英傑“根本不知道身後發生了什麼”,成為跑步愛好者後她才知道“原來馬拉松有那麼多奇裝異服,還可以一路吃喝。”於是從紐約、新西蘭到非洲的一些國家,孫英傑在普通跑友中感受著馬拉松的真正樂趣,但有時回到北京或上海參加馬拉松時,“被擠到手臂只能懸空”的她會懷念國外“基本沒有擦碰”的體驗,“因為國外的跑者知道自己的實際程度,4分配速的人不會跑到3分陣營去,大家都是一個速度往前跑,很難產生身體觸碰。”孫英傑分析道,“國內馬拉松不乏用成績走後門的現象,同時,大家想早點兒出發都拼命往前擠,最後速度不一的人群都混在一起,就會出現擦碰和推搡。”孫英傑還注意到,常常有60多歲的老年跑者“刷刷”超過自己,“其實,這對他們的身體可能有害。”她強調,在跑步人群擴大的同時,追求個人最好成績、炫耀裝備、隨地亂扔垃圾的現象也逐漸增多,“馬拉松要培養的是人們追求健康、戰勝自我的價值觀,如果欲望太強就容易跑偏。”

  至少要讓60歲的人知道,不要和二三十歲的跑友比,讓每個年齡段有一個合理的目標。同時,在評級系統中加上包含跑步風險知識、禮儀等內容的理論要求,讓成績理論雙達標的平台成為引導大眾選手科學參賽的渠道。”

  但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評級的目的應當再明確和細化,“比如要建議不同級別的跑友適合參加什麼賽事、不建議用多大強度訓練,該加入哪個等級的跑團等,這樣就不會停留在簡單的成績劃定上,評級才能真正實現引導和輔助的作用。”

  讓賽事先加上“中國”二字

  除了《辦法》頒布後讓不少跑友的朋友圈裡“多了一堆精英級跑者”,關於“協會將牽頭成立中國馬拉松賽事聯盟”的消息也讓圈裡“炸了鍋”。這個將國內優質賽事整合出拳的構想,在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衛看來,正是一次讓國內馬拉松樹立“中國”形象的機會,“現在的賽事各成體系,市場和贊助商沒有‘中國馬拉松‘的概念。因此從商業開發的角度,馬拉松也可以以聯盟的形式在不衝擊獨立賽事的同時也能適當地展示‘中國馬拉松’的整體概念,類似中超那樣。”王大衛認為,“這個體系比國際上的其他馬拉松賽事更超前,世界上六大馬拉松賽事也沒有做到整合,尤其是商業平台的整合。而我們希望能通過與國際田聯等國際組織的聯繫,帶動賽事與賽事間的聯繫,幫助優質的聯盟賽事能更多走向世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