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首艘蔚山級護衛艦是歐美各國技術的“集成品”,但解決了韓國海軍缺少大噸位級艦艇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海上防禦力量。
嘗到“甜頭”後,韓國軍方更是斥巨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打造國產戰艦替代“二手”美軍艦艇。沒過多久,其他韓國造船企業也開始涉足軍工領域,分別下水“東海”號與“浦項”號護衛艦。
分批迭代、壓茬推進,推動造船業快速發展
囿於造船業基礎薄弱,韓國海軍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以發展近海炮戰型小艦艇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實力增強和海外利益拓展,韓國加緊推行新的國防戰略,韓國海軍的作戰任務也發生了變化。
順利建造蔚山級等護衛艦後,韓國海軍開始實施KDX計劃,旨在獨立設計、建造一批現代化驅逐艦,替代當時韓國海軍使用的弗萊徹級、基林級等美制老舊驅逐艦,謀求實現由近海防禦向遠洋作戰轉型。
此前,韓國沒有任何設計和建造驅逐艦的經驗,為了降低技術風險、加快研製進度,韓國採用“分批迭代、壓茬推進”的發展策略,將KDX計劃分為KDX-Ⅰ、KDX-Ⅱ、KDX-Ⅲ階段實施,驅逐艦的排水量也逐漸增加,作戰任務從單一的點防空擴大到區域防空,最終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
1994年,KDX-Ⅰ計劃的首艦“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開始建造,兩年後正式下水。雖然“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大量採用歐洲與美國艦船使用的成熟裝備,紙面性能數據先進,但該艦服役後,過低的吃水深度導致遠洋航行穩定性不佳,且艦型設計不科學,最終只建造3艘便草草收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