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圖以核武器維護霸權
冷戰時期,美蘇之間遠超正常需要的核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給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冷戰結束後,美俄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與地區安全格局發生變化,兩國在制定核戰略時弱化了“攻”,強化了“守”,更多地將關注重點放在核裁軍、核軍控、防核擴散等方面。但近年來,隨著美國執迷所謂“大國競爭”,重拾冷戰思維,核武器在其國家戰略中的地位顯著上升。美國“以核謀霸”的心思暴露無遺。
倚重核武器謀求競爭優勢。冷戰結束後,國際安全形勢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為重新審視核武器地位作用,全面評估面臨的核威脅,美國克林頓政府開始進行核態勢審議,並於1994年發布第一版《核態勢審議報告》。此後,美國歷屆政府都延續了這一做法。而拜登政府發布的報告,卻走回了渲染大國競爭、鼓吹陣營對抗的老路,不僅進一步強化了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還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門檻。拜登政府執政以來,一直強調要以核威懾為基石構建“一體化威懾”,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對等量級大國時贏得競爭優勢。去年10月,美國發布的《美國戰略態勢》文件更是強調全面推進核武器現代化,以此應對大國衝突。
以核武器為繩索加強盟友綁定。從強行推進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到計劃重新在英國部署核武器;從舉行“堅定正午”等核軍演,到慫恿日韓復制美歐“核共享”模式……近年來,美國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執意對盟友進行核武裝。歸根結底,美國希望借此達成兩大目的:首先,憑借對核原料、核技術的掌控,迫使盟友對美形成“能力依賴”;其次,通過向地處戰略前沿的盟國部署核武器,迫使他們共擔戰爭風險,且對美形成“安全依賴”。
嚴重衝擊全球戰略穩定
作為全球頭號核大國,美國不僅大力發展新型核武器,還消極對待核軍控,使全球戰略穩定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