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阿聯酋《海灣新聞報》網站3月28日發表題為《北約承諾要維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嗎?》的文章,作者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平與衝突問題專家阿肖克·斯溫。全文摘編如下:
全世界衹有31個國家沒有軍隊,主要是一些小島國。另一方面,有172個國家和地區維持著現役武裝力量,全球每年軍費開支超過2萬億美元。
儘管氣候變化辯論和談判很少涉及軍隊,但軍事基地、裝備、交通和武器至少占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如果算上戰爭導致的大規模溫室氣體排放,這一比例將上升至6%。
軍事領域的碳排量非常巨大,甚至超過民航。但在國家安全的名義下,武裝部隊不需要接受審查。由於美國施壓,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免除了軍隊的碳排放目標。2015年的《巴黎協定》同樣把軍事減排問題留給各國自行決定。隨著各國軍費開支增加和歐洲戰事激烈進行,各國以自願方式認真減少軍事排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北約國家的軍費開支占全球的55%到60%,僅美國就占到40%以上,所以北約的軍事綠色化方針最為重要。
在2022年馬德里峰會上,北約秘書長宣布到2030年將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至少40%,到2050年更要實現淨零排放。但北約沒有說明將如何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
北約成員國還承諾“在不損害人員安全、作戰效率及威懾和防禦態勢的情況下,通過大幅減少軍事活動及裝備的溫室氣體排放來參與能源轉型”。儘管這堪稱積極的一步,但缺乏具體的承諾和減少軍事排放的明確路線圖。
如果想在全球範圍或者北約內部實現任何有意義的軍事減排,就必須從擁有世界最大軍隊的美國入手。沒有任何軍隊使用的石油比美軍多,畢竟美國除了國內軍事基地,還擁有8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