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美國為產業回流大搞“誘”“逼”兩手
http://www.CRNTT.com   2022-10-30 20:05:05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兩黨基礎設施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自去年以來,美國以各種名義通過的多項法案,都包含了歧視性的電動汽車補貼條款。這些條款破壞了全球公平競爭的產業發展環境,損害了他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招致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世界多國的反對和批評。專家分析指出,為了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和實現自身的再工業化,美國通過一系列歧視性法案,一方面誘迫各國企業赴美建廠,一方面大搞脫鈎、斷鏈,擾亂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多項法案 引發多國不滿

  當地時間10月19日,拜登政府宣布,美國能源部將從去年通過的《兩黨基礎設施法案》中提供28億美元贈款以支持本土電池供應鏈。據統計,款項將提供給12個州的20家生產制造企業,投資的電池相關組件可用於電網和電動車。同時,拜登政府發起一項美國電池材料倡議,致力於動員整個政府,確保用於電力、電氣和電動車的關鍵礦物材料的穩定持續供應。

  近幾個月來,美國政府已經出台多項涉及電動汽車的政策法規,引導相關制造業回歸美國本土。

  芯片是電動汽車的重要零部件。8月9日,美國政府正式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案》,將撥款527億美元以支持芯片公司的研發和生產。接受政府資助的公司10年內不得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受關注國家”擴大先進產能。基於此法案,英特爾、美光科技、高通和格羅方德半導體、台積電、三星等多家企業已經公布了巨額投資計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俄亥俄州、紐約州等多地新建工廠或擴大產能。

  8月16日,作為《通脹削減法案》中的一環,美國政府重新修訂了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購置補貼和稅收抵免政策,并新增了提供優惠的條件——汽車必須在北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生產,并且一定比例(逐年提升)的電池零部件和關鍵礦產必須在北美生產和采購。<nextpage>

  對一些深陷能源危機的歐洲企業而言,這些補貼政策頗具吸引力。近日,英國本土電動車新銳Arrival率先做出重大決定,離開英國“大本營”,奔向美國“新天地”。特斯拉也選擇將正在德國生產制造的4680電池產綫搬回美國。10月19日,德國寶馬集團宣布將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進行新一輪價值17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

  這些現象引發歐洲多國警惕。10月19日,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與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舉行視頻會議。雙方均表示,美國政府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計劃向在美企業提供大量補貼,會吸引企業從歐洲遷往美國,破壞了美歐之間“公平競爭”的環境,呼籲歐盟做出回應。

  除了巨額補貼,《通脹削減法案》也為境外電動汽車進入美國市場設置了巨大的貿易壁壘。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近日在商務部網上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方對美方近期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中有關歧視性電動汽車補貼條款表示關切。相關措施以整車在北美當地組裝等條件作為提供補貼的前提,對其他進口同類產品構成歧視,涉嫌違反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原則。

  面對此種情況,日本通過外交途徑悄悄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而韓國方面則極為憤怒。為抗議美國停止向韓國國產電動汽車提供補貼的“排韓”法案,此前韓國政府聯合代表團緊急趕赴美國。不僅如此,韓國總統尹錫悅還曾三次向拜登發出呼籲,希望為爭端找到解決辦法。韓國政商界人士呼籲,韓方應采取強有力的切實行動,要求美國修改法案或推遲法案對韓國汽車業的施行時間,否則就需在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和世貿組織規定中尋找解決辦法。

  乘人之危 強制產業回流

  “無論是《兩黨基礎設施法案》還是《通脹削減法案》,都是保護主義色彩鮮明的法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對本報表示,美國近期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法案,都在圍繞供應鏈做文章,試圖通過這些強制性手段,使制造業回流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打著“削減通脹”的旗號,實際上是為了實現美國的再工業化,解決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和民生保障問題。<nextpage>

  “《通脹削減法案》等法案的出台,與美國國內的高通脹密切相關,與疫情和俄烏衝突造成的供給收縮有關。”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秘書長馮維江對本報表示,要緩解供給曲綫左移造成的衝擊,僅靠美聯儲提升利率壓縮需求的方式(相當於需求曲綫左移)遠遠不够。因為美聯儲加息只能一定程度抑制當期價格,代價是產出會進一步下降,這將造成經濟在未來進一步收縮,可能引發更深程度的經濟危機。《通脹削減法案》裡面的產業補貼等內容,相當於提振供給(推動供給曲綫右移)。對美國來說,這樣可以抑制價格上漲的同時提升產出,但代價將由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承擔。在俄烏衝突外溢的背景下,優勢產業遭遇能源瓶頸的歐洲國家成了犧牲品。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經濟成為歐洲能源危機的最大受益者。在美國較穩定的能源價格和政府支持吸引下,歐洲企業正把生產轉移到美國。不少企業高管說,美歐之間產業競爭的勢頭正在偏向美方,對那些投資化學品、電池等能源密集型產品制造項目的企業而言尤其如此。

  “隨著俄烏衝突持續,歐洲各國的能源價格飈升、通脹高企,工業基礎遭受重創。受此影響,歐洲一些鋼鐵、化工、化肥、汽車等能源密集型企業被迫減產或停產,甚至決定將生產綫外遷。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卻發布一系列刺激制造業和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的措施。其中,《通脹削減法案》向覆蓋電池、可再生能源、氫能、電動車等領域的在美企業提供補貼。美國因此成為歐洲企業生產綫外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馮維江說:“《通脹削減法案》可能讓歐洲‘去工業化’和損失‘永久化’。”

  對於韓國的憤怒,張燕生表示,目前,韓國電動汽車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約為9%,排名第二。也正因如此,韓國政府、企業對拜登簽署這項法案的反應最為激烈。《通脹削減法案》正式實施後,現代汽車的幾個成功車型現在很難在美國投放市場,因此韓國指責美國毫無信用、忘恩負義。值得一提的是,為支持拜登的工業政策,韓國的電池和芯片制造商在美國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現在美國卻在韓國背後插上了一刀,這讓韓國有一種被出賣、被背叛的感覺。

  損人利己 擾亂全球經濟
<nextpage>
  “美國打著‘削減通脹’的旗號,卻在破壞基於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嚴重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和經濟全球化進程。這不僅不能解決美國國內通脹問題,還將提高生產成本,進一步抬高美國及全球通脹水平。”張燕生表示,削減通脹不過是美國政府為了選舉而做出的姿態而已,也是美聯儲為了防止失控而采取的舉措。美國甚至想借通脹,割全球的“韭菜”,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理想。對美國而言,確保全球霸主地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與歐洲相比,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規模有些相形見絀。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60萬輛。同期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卻高達230萬輛。

  “就現狀來看,美國的電動車市場目前仍處於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距離其2030年新車銷售中有50%為零排放汽車的目標尚有距離。”基於此,張燕生認為,如果國際社會能團結一致對抗美國的歧視性法案,美國或難以利用自身的產業政策來顯著塑造全球電動車行業的產業鏈布局,而歐盟和其他國家也能有足够的市場籌碼來應對美國的本地化壁壘。

  美國《時代》雜志報道稱,《通脹削減法案》還針對汽車供應鏈做出規定:2023年以後,使用含中國電池零部件的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而來自中國的某些關鍵礦物也將面臨采購限制。替代方案是逐步采用來自北美的電池組件。代表主要汽車制造商的組織“汽車創新聯盟”近日警告稱,根據該法案,只有在北美組裝的汽車才有資格獲得該優惠,一旦法案生效,現有的大多數電動汽車車型將無法獲得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此項規定將危及美國2030年實現電動汽車銷量占比達到40%至50%的目標。

  不過,研究表明,美國若要生產電池的話,很難減少對中國“鋰”金屬原料的依賴。《日經亞洲》報道稱,中國加工了全球約2/3的鋰,這是電池的關鍵材料。隨著全球市場趨緊,企業已經發現很難購買中國鋰的替代品。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21年鋰電池出口額為284.28億美元,其中美國以49.75億美元成為中國鋰電池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nextpage>

  “《兩黨基礎設施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三項法案將投資總計超過1350億美元,以建設美國的電動車、重要礦物原材料的供應與電池制造。在能源危機風險加劇的背景下,此類舉措可同時兼顧保障就業和維護本土供應鏈安全,并幫助美國在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與具備先發優勢的中國、歐洲各國展開競爭。”張燕生分析,從全球格局來看,在能源危機、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等多方影響下,產品替代、產業鏈轉移或將頻繁出現,各主要經濟體在新的能源結構和供應鏈格局定型之前,將繼續各自發力布局。

  “世界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比如利用G20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場合,要求美國行政及貨幣政策當局采取更負責任的舉措,不能以鄰為壑、落井下石;同時注意國內經濟安全,防範貨幣大幅貶值、資本外逃等風險。” 馮維江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