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影響世界的俄烏衝突已進入第六個月,俄羅斯依然希望對外界表現出一切照舊的從容。7月2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德黑蘭,參加了與伊朗、土耳其的三國峰會。7月24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則抵達了其非洲之行的第一站開羅,俄羅斯在非洲開展的一系列外交行動旨在打破西方對俄的外交孤立與制裁。
雖然俄烏衝突顛覆了外界不少有關歐洲安全的既定思維,但總體而言,俄烏衝突在政治和安全層面對於“非西方國家”的影響較小——這些國家也為俄羅斯與西方爭奪影響力和發揮政治作用提供了新的舞台。
普京對德黑蘭的訪問與美國總統拜登的中東之行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在拜登與曾經厭惡的沙特王儲“擊拳”相見後沒幾天,普京就與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握了手。這種“你追我趕”式的平行訪問讓西方輿論一片嘩然,也不無邏輯。
美國媒體不僅對拜登失敗的中東之行進行了大量報道,對普京的中東之行也格外關注。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此前梳理,彭博社、《外交政策》、《華盛頓郵報》等均以“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減退”為主題進行了報道。就普京訪問德黑蘭期間雙方會晤的主要內容,美媒則總結稱“俄羅斯正推動建立‘反西方聯盟’”。
事實上,作為叙利亞問題阿斯塔納進程的參與國,俄土伊三國在該進程框架下舉行叙利亞問題峰會已有數年。在俄烏衝突和拜登訪問中東的背景下,此次峰會上叙利亞問題淡出了人們視野,但很顯然,峰會重點也并非西方媒體所說的建立“反西方聯盟”。
對於俄羅斯而言,當前首要問題是俄烏衝突;對於土耳其來說,叙利亞的庫爾德武裝是重中之重;伊朗目前的主要關切則是重啓伊核協議。將三國領導人聚在一起的并非共同價值,而是各自所牽涉的種種衝突和政治鬥爭。在《外交政策》的評論中,土耳其與伊朗被描述成俄羅斯“心甘情願的合作夥伴”,但比起穩定的同盟關系,三方顯然更傾向於各取所需的現實主義外交。<nextpage>
阿斯塔納機制為三國提供了一個擱置分歧的重要機會,在一些問題上,各方可以達成妥協和交易。土耳其為北約成員國,在對俄關系上處於特殊軌道。此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已經利用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一事獲得了政治優勢。現在,埃爾多安還希望利用對俄羅斯的影響力,說服俄伊同意其對叙利亞北部的庫爾德武裝采取新一輪軍事行動。
伊朗也在俄羅斯這裡尋求利益最大化。在俄烏衝突爆發後,遭西方國家制裁的俄羅斯打折拋售石油,擠占了部分伊朗的市場份額。不過,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俄羅斯有興趣采購伊朗無人機用於俄烏衝突。對此,伊朗與俄羅斯方面既未否認也未證實,但兩國的聲明留下了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因而雙方可能會在這些問題上存在妥協空間。此外,據報道,俄羅斯也正在探索伊朗如何經受住西方多年制裁的經驗。
陷於烏克蘭衝突,俄羅斯無力也似乎無意對其在中東的作用提出更大的願景,比起框架式的未來,俄羅斯更希望以逐個擊破的方式獲取利益和談判砝碼。不過,土耳其北約成員國的身份與其更希望被歐洲接納的心態,決定了三國聯盟不可能穩定,甚至連伊朗也希望利用俄羅斯作為籌碼,在與西方的談判中獲取更多收益。
普京離開中東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非洲之行又吸引了外界關注。拉夫羅夫7月23日抵達埃及,隨後還將出訪埃塞俄比亞、烏幹達和剛果(金)。與普京相比,他的行程似乎更符合西方輿論中俄羅斯“領導反西方霸權”的要義。
俄烏衝突推高了全球能源價格,同時戰爭和制裁也影響了全球糧食的運輸和供應,由此而來的“蝴蝶效應”在中東與非洲造成的影響最大——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已有先例,糧食短缺在這些地區往往會成為政治動蕩的導火索。而在訪問非洲期間,拉夫羅夫再次駁斥了西方有關俄羅斯應該對全球糧食危機負責的指控,反將矛頭指向西方。
提到制裁,拉夫羅夫還稱贊非洲國家選擇了一條“獨立於西方的道路”。行前,他在所訪問四國的最大媒體上發表了同一篇署名文章。他在文章中表示,“我們知道,非洲的夥伴們不贊成美國及其歐洲‘衛星國’毫不掩飾地想要占據上風,企圖強加給國際社會一個單極的世界秩序。”<nextpage>
“俄羅斯將糧食短缺歸咎於西方,并自稱是非洲的救世主。”7月20日,美國《大西洋月刊》一篇題為“俄羅斯的饑餓戰爭”的文章導語寫道。作者認為俄羅斯在社交平台上散布虛假信息,重點目標指向反西方情緒強烈的非洲等地區,在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俄羅斯各大媒體紛紛下場傳遞出一種相同的信息: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是造成糧食短缺的罪魁禍首。
美國對俄羅斯在非洲的“攻勢”表現出相當強烈的不滿。據《華盛頓郵報》報道,7月2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邁克爾·蘭利呼籲對抗“俄羅斯在非洲大陸的活動”。
“看到非洲領導人接受關於導致非洲饑餓流行的原因的虛假信息,我感到很痛苦。”民主黨參議員提姆·凱恩在聽證會上稱,美國領導人必須為“贏得叙事戰爭”付出更多努力。
對於中東和非洲地區曾飽受殖民主義之苦的國家,西方即使再言口惠施於人,也無法擦去自身歷史上的道德污點,這也讓俄羅斯看到了機遇。國際危機組織非洲項目主任穆裡希·穆提加認為,曾在蘇聯學習的非洲精英形成了親俄的網絡,蘇聯曾在南非種族隔離鬥爭中支持的團體對俄羅斯也有“揮之不去的支持”,此外,俄羅斯還向非洲多國政府提供軍火,這些因素都是俄羅斯博取非洲支持時的優勢。
“然而,倘若俄羅斯希望更多的非洲國家政府提供全力支持,它將會感到失望。”穆提加對《紐約時報》表示,“非洲大陸各國政府的壓倒性本能是保持不結盟,置身於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對抗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