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黃奇帆:圍繞實體經濟進行金融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2-03-29 09:24:51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數字化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新特征。隨著中國率先布局數據要素並大力推進數字經濟,一系列圍繞工業經濟的秩序將會被打破,一些傳統的經濟金融理論將會被改寫。中國所推行的數字時代金融創新必須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不能脫離實體經濟而存在。金融的核心是信用、杠杆和風險,數字技術正在改變信用體系、杠杆計算的方式和風險控制的模型。因此,我們即將面臨的是金融體系的全方位的變革。這不是華爾街的金融體系,也不是以往的互聯網金融所能夠涵蓋的,而是需要依據中國特色來進行創新,走出中國的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道路。

  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內外兩個大局,是我國金融創新的基本出發點。圍繞這一目標,面向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把握國情基本盤,樹立中國金融理論自信。我國有經過歷史檢驗的制度優勢,能夠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以“有為政府”協同“有效市場”,能夠以國企立穩、以民企促活,能夠打破三元悖論,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創新之路。現階段我國已經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些舉世矚目的成果為發展中國的數字時代金融理論奠定了基礎,無論是金融管理者還是專家學者、從業者,都要在我們的制度自信基礎上,樹立金融理論自信,敢於開拓進取,從金融的本質出發,依據中國經驗提出並實踐中國的數字金融理論。

  第二,發揮超大市場優勢,用金融創新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勞動力群體。本書數據顯示,中國有4億人屬於中等收入人群,大致相當於歐美日的總和,擁有多達12億的互聯網網民和超過11億的移動互聯網月度活躍用戶,2019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2019年人民幣信貸餘額是全球第一,股票市場市值、債券市場托管餘額均位居全球第二。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市場規模,為啟動高質量內循環奠定了基礎。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大量的產業生態還在較低水平上循環,迫切需要通過數字技術和金融創新來提升產業生態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

  第三,迎接國際環境變化挑戰,用數字科技促進金融雙向開放。2020年以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錯綜複雜,逆全球化、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博弈與對抗升級,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長期化、複雜化。面對這些挑戰,中國金融業也必須抓住在內外經濟循環之中重構金融秩序的機會。我們要主動應用數字科技,創新金融監管模式和服務模式,促進金融雙向開放。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