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電/據報道,將在2021年11月舉行的歐盟國防部長會議,將敲定組建一支5000人快速反應部隊的具體方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透露,這支包括陸、海、空等力量的部隊將在2025年正式成立,屆時無須經過27個歐盟成員國的批准,即可將其投入戰鬥。
今年5月,包括法德在內的14個歐盟國家首次提議組建這支快速反應部隊。美國領導的北約自阿富汗倉皇撤軍後,歐洲發展自身聯合軍事能力的呼聲高漲,也令組建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提案再次被提上議程。雖然有消息稱這一計劃要到2023年才能獲得全面批准,但人們似乎已經可以感覺到“歐洲軍”分娩前的胎動。
千呼萬喚:多年合作蓄勢
“歐洲軍”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冷戰及歐洲一體化初起的上世紀50年代。鑒於蘇聯軍力重壓、美國深陷朝鮮戰爭並有意“重新武裝”西德,法國曾倡議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來統率一支“超國家”的“歐洲軍”,但該構想因過於超前而胎死腹中。
冷戰後,歐盟有意改變其“經濟巨人、政治矮子、軍事侏儒”形象,於世紀之交正式啟動共同防務機制,並相繼推出多個版本的建軍計劃。雖然部分歐盟國家建起一批雙邊或多邊聯軍,但共同防務長期難脫“散、亂、低效”的困局。不僅最初“組建6萬人快速反應部隊”的目標沒有實現,建成的10多支小型“戰鬥群”也從未經受高烈度實戰的檢驗。
近年來,歐盟防務聯合步入“快車道”。2017年底正式啟動的“永久結構性合作”機制,成為歐盟“升級版”防務合作機制的核心,由新設立的歐洲防務基金和“年度防務協調評估”機制分別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和建議咨詢。在這一框架下,歐盟已啟動3批共47個防務合作項目,並相繼成立軍事計劃與執行能力指揮部、網絡信息戰中心、戰術空運中心和網絡防禦訓練中心等機構,以完善防務能力體系,提升軍事一體化程度。
在此基礎上,歐盟進一步著手布局聯合部隊的組建與運用。2018年6月,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簽訂“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擬建立一支能“應對可能威脅歐洲安全的情況”的聯合干預部隊。同年11月,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之際,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呼籲“建立真正的歐洲軍隊”並得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支持,歐盟委員會也表示歐盟要形成自己“更有意義、更自信的防衛體系”。
2019年新一屆歐委會上任伊始,即新增設“國防產業與空間”總司,2020年6月又啟動“戰略指南針”計劃,擬於2022年使歐盟形成統一的戰略文化,以明確其防務力量的內涵和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