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
http://www.CRNTT.com   2020-12-28 10:48:42


 
  “成功絕非偶然”

  12月以來,中國在航天領域連續取得突破性成就。據德新社報道,12月17日,中國的一項探月任務圓滿完成。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再次把月球樣品帶回地球。中國由此成為繼上世紀的美國和蘇聯之後第3個成功做到這一點的國家。

  亮眼成績單背後的努力引發外媒廣泛關注。韓聯社報道稱,中國成為第3個帶回月球土壤的國家,其成功絕非偶然,背後是國家的整體支持和每月兩次以上的發射活動積累。中國為了實現航天跨越,去年進行了34次發射,今年進行了包括探月飛船和新型火箭在內的40次以上的發射。中國航天崛起的雄心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強烈。中國研究人員鍥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也令人嘆為觀止。僅返回艙和探月艙的太空對接,中國科研人員就進行了661次演練。為防止太空對接失敗,中國科研人員設想了35項故障預案,不過最後一項也沒用到。

  英國《金融時報》刊文稱,近年來,中國對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今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兩年一次的評估報告顯示,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研發支出年均增長約17%。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位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評論說,2019年的初步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的研發支出總額已超過美國。

  “中國在科學創新理念方面的進展很迅猛。”法新社報道稱,越來越多的決定權和學術自由正被賦予中國科學界和工程界。這促使科學家們不斷探索新理念並令其在研究中敢於承擔更大風險。曾經盛行的風險規避文化已讓位於更勇於積極進取的文化。

  《紐約時報》刊文稱,中國“能夠致力於一個長遠的目標”,始終保持步調,按照長遠計劃和時間表一步一步走。

  “有條不紊取得進展”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物理系教授約翰·迪齊認為,中國“已和北美、西歐一樣,成為全球科研中心”,中國的“研究人員群體與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的同行一樣出類拔萃,且富有創造性和組織性”。

  “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有條不紊地取得進展。”英國《泰晤士報》的一篇報道盤點了中國近些年在航天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該報道指出,中國自2003年將第1位航天員送入太空後,至今“神舟”飛船已經將數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今年7月,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並計劃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