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世界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9-11-24 08:39:05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後發國家邁向現代化的成功案例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顧和總結這70年的發展經歷,我們會發現,中國的發展道路不僅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成功道路,而且也對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啟示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我們黨靈活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成功地對生產關係進行了調整,從而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不僅有力指導了中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文章認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以下幾方面對於世界具有啟示意義:社會革命解放了生產力、執政黨和政府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社會革命解放了生產力

  文章稱,20世紀的中國完成了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其結果是建立了一個在現代民族國家認同下的平等社會。可以說,20世紀的中國革命是世界自啟蒙運動以來由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部分。人類在過去200餘年完成的以及現在正在進行的,是一場偉大的轉型,它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經濟生活到政治治理,無所不包。在這個過程中,進步勢力要改變舊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治理方式,就必然要打破舊勢力的桎梏,因而,革命在所難免。回望世界歷史,許多原發性現代化的國家都發生過革命,英國革命、法國革命、西班牙革命、俄國革命等,儘管它們的動力不同、過程各異,但它們最重要的結果都是帶動各自國家邁過了現代社會的門檻。和古代社會相比,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人性的解放和社會結構的平等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完成的一項重大社會革命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最大且最持續的貢獻是打破了長期盤踞在中國農村的舊的土地關係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結構,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流動。這在1978年農村改革之後,效果更加顯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不僅提高了農業產出,而且為農村工業化積累了大量資本,並通過為農民提供兼業機會降低了工業化的成本。在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迅猛發展,大有占據中國工業增長半壁河山之勢,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之後,中國進入外向型經濟大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但中國卻沒有發生困擾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過度城市化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原因之一就是土地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生活保障,讓他們可以自由地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選擇工作。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還在普及基礎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婦女解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從教育事業看,通過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廣泛的識字運動,大量投資中小學教育,再到改革開放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動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教育作為國之大計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億萬人民通過受教育實現了完善自身、改變命運、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從衛生健康領域看,中國不斷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織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5歲提升到2018年的77歲;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從婦女事業看,我們始終堅持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張,充分保障婦女的經濟權益特別是平等就業權利,建立完善人大立法保障婦女權益、政協協商推動婦女事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在更高水平上促進婦女全面發展。與舊中國相比,婦女政治地位顯著提高,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健康狀況極大改善,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半邊天作用更加凸顯。目前,全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占比超過四成,女性勞動參與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總的來看,這些成就本身就是現代化的一部分,同時也為中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執政黨和政府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

  文章表示,當今世界各國政治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挑戰,是如何克服利益集團對政府政策的干預或綁架。由於要照顧強勢集團的利益,有偏的政府無法把資源分配給生產力最強的人群,並且會幫助強勢集團設置壁壘,阻礙創新。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一個非常顯著的不同點,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由於不受利益集團所左右,因而可以放開手腳,以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為重,合理分配資源,鼓勵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國家的長遠發展。進一步看,黨領導的政府不是平均分配資源,但長期來看卻可以保障全體人民的權益、增進民生福祉。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的歷程,我們黨領導的政府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改革開放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濃墨重彩的一筆。要看到,這場改革正是因為以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為重,相關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主要是以國家的長遠經濟發展為導向,因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以農村改革為例。改革開放初期,為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我們通過採取提高農產品價格等措施,幫助農民提高收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又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的收入進一步提高。當時,儘管政府對城市居民的食物補貼也增加了,但總體而言,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城市居民。從短期看,農村改革是偏向於農民的改革,但從長期來看,農村改革解決了中國的糧食供應問題,亦為城市改革創造了較為寬鬆的環境。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