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具備了‘條件反射式’的險情處置能力。”支隊長崔曉華自信地說。
平時出得去,戰時回得來
在潛艇上服役多年,潛艇兵們幾乎像熟悉自己的身體一樣熟悉裝備。在近幾年高強度、頻度和廣度的遠航戰巡任務中,他們對潛艇的各項性能參數也已經了如指掌。“支隊已經告別了依靠新裝備性能生成戰鬥力的歷史階段。”支隊政委吳謙說。
為了進一步提升戰鬥力,該支隊決心繼續挖掘裝備潛能。這是一個以前從未涉足的領域,任何一項創新舉措都伴隨著風險。
據吳謙介紹,潛艇剛入列時,有專家斷言,“中國東海海域不能使用×型魚雷。”根據某條例,一大片東海海域水深並不滿足該型魚雷的發射要求。
“這型魚雷作為潛艇主戰武器,如果在當面不能使用,那與卷刃的鋼刀、無鋒的長劍有什麼兩樣?”支隊決定不輕信、不盲從,成立攻關小組深入研究魚雷彈道特點,全面探索武器邊界使用條件。經過反覆實踐成功摸索出東海近海發射使用某型魚雷的方法,有效提升了該型潛艇的作戰使用效能。
一次遠航,艙段技師姜國華發現,潛艇往複泵排水時發出的低頻高能噪音極易破壞隱蔽,在廠家、科研院所表示“設計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他最終自行摸索出潛艇大深度注排水技術,破解了一大降噪難題。
在挖掘裝備潛能的漫長探索中,該支隊留下了一串串成功的足跡。為了攻關“以潛反潛”的世界性難題,他們經過數艇次海上實踐,成功實現魚雷對實艇目標捕獲,為東海當面“以潛反潛”積攢了信心。在缺乏成功經驗的情況下,某潛艇準時、准點、准要素實現某型導彈齊射,準確命中目標,填補了該型潛艇戰鬥力建設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