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閱兵式上“國之重器”無人機傳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8 09:27:11


 
  第二重難關——時間。研製周期僅為國外同類飛機的一半,各項工作節點精確到天,任何一個重大節點保不住都可能導致“後墻倒塌”。項目團隊實行的是全年365天無間斷工作,一張行軍床、一席軍大衣,還有塞滿了煙蒂的煙灰缸……

  第三座大山——壁壘。在先進無人機領域,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已給中國人織好了一張大網,處處封鎖、層層設防。無論是關鍵技術,還是原材料、加工工藝等,一概說“No”。要想直接從“填補空白”到“世界領先”,登峰之難可想而知。

  2001年7月,項目初樣機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原計劃用進口發動機進行試驗,出口國卻單方面撤銷了該型發動機的出口許可。

  沒有了發動機,項目組面臨嚴峻考驗。

  “中國需要自主研製高質量航空發動機,否則老是讓別人掐著脖子,國家就沒有安全可言!”項目總師的話擲地有聲。在各級組織支持下,團隊決心盡快研製出自己的新型發動機。

  他們廢寢忘食投入研究,翻閱資料、查找數據、反覆試驗……在科學的道路上進行著辛勤的跋涉。終於,首批7台發動機樣機研製成功,一舉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用責任與擔當構築“國之重器”

  信息時代,空中預警機、空中加油機、大型電子戰飛機被稱作“軍事力量的倍增器”,屬於“關鍵的少數”……如果受制於人,無異於給自己套上了戰略枷鎖。在西安愛生,身著藍色工裝的研發和生產人員最清楚:他們的工作,一邊聯繫著國家安危、國防強盛,一邊關係著前方將士的生命。“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為國家做點實在的事。”江衛國表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