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冷戰後,戰略核力量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大不如前,類似於“民兵”這種重型核武器幾乎成為“雞肋”,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戰價值。與其浪費有限的資金來維持一個龐大無用的核體系,不如削減數量、提高質量,對於這一點,美俄這對世紀冤家難得擁有共識。根據2010年簽署的美俄第二階段的《削減武器條約》,美國核彈頭將削減到1550枚,運載工具將削減到800件。“民兵”III型導彈明明可以裝3個核彈頭,但目前450枚導彈平均每枚只帶一個核彈頭,削減幅度達到60%以上。
另一方面,相對於由常年游弋在深海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高飛在空中的戰略轟炸機攜帶的海空基核導彈,發射井坐標早已暴露的“民兵”,在對手同樣精准的核力量面前,生存能力和二次反擊能力都太弱了。美軍自嘲這種毫無機動能力的導彈只有兩個用途:一是消滅對手;二是吸引對手的大部分洲際導彈。因而,“民兵”在技術更新換代、預算、日常管理等方面都較為廢弛。
此外,從實用角度分析,未來核武器更多的是向小型化、精准化發展,況且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常規武器的毀傷效能已經能夠媲美小型核武器,例如不久前美軍在阿富汗投射的“炸彈之母”。既然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還要執著於損人不利己的方式呢?!精明的美國人必定深知這一點。
“老兵”,究竟路在何方?美國曾公布消息說,正在研發新型洲際彈道導彈來取代“民兵”III型導彈,該項目代號為“陸基戰略威懾”(GBSD)。新型彈道導彈被稱作“民兵”IV型,可能在2030年前列裝服役。這一次,美國空軍能不能從特朗普的“打賞清單”中拿到真金白銀,也決定了“民兵”家族能不能再添新丁。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