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3日電/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陸續進入到俄羅斯境內的華商新移民們,他們手拎肩扛中國商品進入到俄羅斯銷售,並經常在兩國之間進行往返性活動。後來,隨著專業物流公司的出現,很多人就留到當地,由於俄羅斯較為排外的民族特性和移民政策,他們很難取得當地的移民身份,大部分人還以銷售中國商品為生,並與國內保持著緊密的經濟和社會聯繫。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研究員於濤曾兩次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深入到華商的經營場所進行實地調查,進行參與式觀察,在訪談了上百位華商後,借鑒移民及海外華人研究中的移民網絡和本土化理論,對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和淘金策略加以探究後發現,俄羅斯華商新移民“跨國性”特征較為明顯,是一個新型的跨國華人流動群體。鄉土關係為基礎的移民網絡在華商進入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其在當地淘金的社會資本。華商為適應俄羅斯的經商環境,在經營模式、經營策略和本土商業銷售網絡構建三方面採取相應的本土化適應方式,少數華商也嘗試融入當地社會。
莫斯科華商群體的雛形是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中蘇關係正常化早期到來的留學和公務人員。他們看到當地食品和一些輕工業品極其缺乏,中國物品出售給俄羅斯人時利潤出奇地高,每次回國後都帶中國商品賣給當地人。中國人較為重視家族、地緣等初級群體的關係,從自己生活熟悉的地方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特別是去異國他鄉經商賺錢的大事,一定需要熟人的介紹和幫助,因此,在這種初級關係基礎上形成的移民網絡,對華商的遷入及最初適應異國環境是極其重要的。來到莫斯科後,他們就以家族和地緣關係為基礎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係網絡,又源源不斷地從國內帶來新移民。
於濤通過調查發現,俄羅斯華商移民網絡,對華商遷入及初期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華商要進入俄羅斯,必須要辦理相應的入境簽證,大多華商都是通過同鄉或者親友聯繫簽證公司,逐漸形成統一的移民網絡,這樣又有更多的華商才能順利取得入境和在當地居留的合法身份;移民網絡的作用還發揮在尋找住所上,來到異國他鄉,首先得解決住宿問題,華商們充分利用鄉土關係,一定要找華人合租,慢慢形成一種親屬老鄉網絡來共同承租住所的局面;最後,移民網絡不僅在人口遷入前、遷入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為遷入後移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社會資源支持,很多華商都是靠著親屬同鄉的資金基礎在莫斯科挖到第一桶金。
華商新移民不僅利用自己在家鄉社會所形成的各種關係資源在莫斯科淘金,同時還為適應當地的經營環境採取本土化努力。華商為實現其淘金目的適應俄羅斯經濟社會環境和特征而採取的相應一系列經濟調適行為策略以及為融入當地社會而進行的一些嘗試。通過這些本土化努力,他們在不穩定的俄羅斯經濟社會環境下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