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阻攔索系統成為“斯維特蘭娜2”型,該系統與美國“尼米茲”級航母上的MK.7阻攔索系統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活塞氣缸產生阻尼力,同時使用滑輪組系統提供緩衝。
與彈射器一樣,阻攔索系統也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裝置,它的製造對於工程技術能力的要求極高,因為要保證阻攔索在複雜的滑輪組系統內不出現應力集中的點,一旦出現了,那就很容易拉斷鋼索。
不過,俄羅斯的這套阻攔系統從蘇聯時代至今也已經“身經百戰”。中國的阻攔系統也是參考其基本結構研製的,照理說不應該存在設計隱患。但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存在帶“傷”運轉的情況,就很難說了。
美國Mk.7系統能夠阻攔22.7噸,以195公里/小時速度著艦的飛機,如果飛機著陸速度過高,一樣會拉斷阻攔索。這種情況如果是發生在飛機已經減速、無法複飛的階段,也一樣只能讓飛行員彈射逃生了。
從這次蘇-33著艦事故來看,報道稱,該機是第一次著艦時未能鈎住阻攔索,第二次著艦時速度過高,拉斷阻攔索。
如果是這樣,那麼這次事故與2005年那起蘇-33拉斷阻攔索墜海的事故就幾乎是如出一轍了。這表明,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水平可能出了問題。
另一方面,有說法稱,之前俄軍米格-29K艦載機在著艦的時候也發生過拉斷阻攔索的情況,而且出現這類事故的概率還比蘇-33更高。鑒於米格-29K比蘇-33更輕,或許是它的著艦鈎設計存在一些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