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紙初步完成後,晏飛找到修船廠工人幫著製造。試驗,失敗,再試驗……晏飛百折不撓,經過反覆修改,去年9月終於研製出一種新型掛彈裝置。該裝置通過機械傳輸使彈鏈勻速提升進入揚彈機,一改以往手動掛彈需要人員多、耗時長的作業,現在速度提高3倍、所需人員不足原來的1/4,並且可以多座副炮同時掛彈。
“這套裝置已多次應用於實彈射擊,性能良好,正進一步升級改造向同類型艦推廣。”該支隊槍炮業務長鮑浩寬介紹,由於掛彈時艦艇往往處在航行狀態,一旦遇有大風浪,處於舷邊的副炮兵掛彈,不僅有墜海危險,還可能貽誤戰機,該裝置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打通“最後一米” 贏得“關鍵一秒”
今天,“打通戰場最後一公里”成為官兵共識,推進了戰鬥力在末端落實。然而,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生成是一條“閉合鏈”,環與環相接、鏈與鏈緊扣,才能實現戰鬥力持續生成的良性循環。這要求我們必須精細梳理這個鏈條,精確解決其中的每一個問題,尤其在戰鬥力邁上新台階的關鍵時刻精准地踢好“臨門一腳”。 “短板”關乎打贏“空間”,細節決定戰場成敗。海戰場上,艦艇再先進,倘若“有炮無彈”抑或“彈彈不繼”,也只能望洋興嘆。士官晏飛敏銳地認識到“彈鏈到揚彈機的數米距離,可能就是勝利與失敗的距離”,緊盯戰場需求攻關,打通武器裝備快速生成戰鬥力的“最後一米”,為贏得先敵開炮的“關鍵一秒”創造了條件。 精細、精確、精准!從“最後一公里”到“最後一米”,不只是程度的叠加、數值的遞增,更意味著樹立了一種全新的戰鬥力建設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