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王牌的技術更可貴的,其實是王牌的憂患意識。”
雙料“金頭盔”得主蔣佳冀,有著不少堪稱得意之作的空戰記憶,然而他念念不忘的,卻是其中的一場敗仗——
第二屆“金頭盔”之戰,進入循環賽的第二場,蔣佳冀的對手是一個比他小3歲的飛行員。開戰後,雙方迅速進入近距空戰,蔣佳冀率先目視發現對手。
“當時攻擊位置並不十分理想,我判斷對手也不具備目視發現的條件,就想尋找更有利的攻擊位置……”然而,就在此時,耳機里傳出導調員的號令:“空戰結束!”蔣佳冀被判“擊中”。
評估時間,空戰視頻在大屏幕上回放。原來,年輕的對手運用創新手段實施了搶攻。看著他一一指出達成攻擊的條件,蔣佳冀靜靜地品味每一個細節。
“為什麼對這一仗印象這麼深?”
“其實,當時對方說的有些達成攻擊的條件,我不太認同,也不甘心,想向裁判申訴。”
“那為什麼又放棄了?”
“原因很簡單:一是想到假如真是打仗,只要一項攻擊條件達成,我就‘報銷’了,哪還有申訴的機會?二是想到對手比我還小3歲,戰場上想得比我還細,這我就已經輸了。”
比王牌的技術更可貴的,其實是王牌的憂患意識。這一仗,讓蔣佳冀清醒了許多:“目前的‘金頭盔’之戰採取的是比分制,擊中方式不同分值不同,雙方互中也算比分。上了戰場呢?命中即摧毀,1:0和42:0又有什麼區別?這樣一想,得了‘金頭盔’也不能說我就一定能打勝仗,自己和實戰的差距還是很大。”
不久之後,在空軍組織的研討會中,他強烈建議用“擊落制”代替“比分制”。
“無論是訓練還是對抗,都只能有一個標準:能不能打贏!”蔣佳冀難忘出國留學的戰友講起的一件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