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戰鬥力標準是把尺,度量差距,也刻錄實戰化訓練走向深入的距離。今年以來,海軍首支三代機“藍軍”部隊、東海艦隊航空兵某飛行團對照戰鬥力標準開展實戰化練兵,勇闖一道道練兵“禁區”和極限,在東海之濱吹起了立足真打實抗的陣陣新風。
演習結束,“戰鬥”才剛開始
中國軍網報道,“有沒有搞錯,演習不是結束了嗎?”初秋,該團一場實兵對抗演練的預設課目全部完成,卻並未鳴金收兵。戰機抵臨跑道時,指揮所轉而下達了“戰鬥”正式打響的命令:四架戰機大機動到千里之外的某海域“參戰”……原來,前面都是序曲,真正的空戰剛打響。
戰機重新拉升,刺向雲霄。四架戰機大機動雲中穿梭,途中又遇“敵”機攔截。空中高難險動作頻頻上演:“紅”“藍”雙方連續翻滾、高速盤旋……當完成任務後返航落地時,保障人員上前一看油表:差點飛不回來!
一仗打出去千餘公里,沒想到!飛了個油料極限,沒想到!演習結束後卻要重新投入戰鬥,更是沒想到……演練複盤,官兵的發言中滿是感嘆號。
“戰爭無定式,這樣的認識在戰鬥力標準大討論中人人有共鳴,可為啥一到實踐中卻還是不適應?”該團團長陳剛也有一番感嘆:這種務虛與務實之間的“態度差”不解決,討論和實踐就會“兩張皮”!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沒想到”,正成為該團推動訓練不斷接近實戰的重要抓手——
夜間遠程奔襲,戰鷹起飛後卻被告知歸巢在千里之外,奔襲一路、對抗一路;對抗演練,指揮所“背對背”分設兩地,作戰方案和指令全部現場擬定下達;紅藍對決,打到難分難解時,突遇“第三方”攪局……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逼著飛行員在空中自我分析、自我判斷,並由此帶來實戰能力快速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