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2014年是又一個“中德交流年”。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對德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德國總理默克爾這幾天回訪中國。《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中德交流上,德國各大基金會發揮不可小視的作用。
《環球時報》報阿東,習近平訪德期間,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闡述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道路。幕後協調這次演講的正是德國三大私人基金會之一的科爾伯基金會。該基金會1959年成立,目前資產達5.15億歐元。基金會的招牌人物是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德國目前約有1.7萬家基金會,總資產超過1000億歐元。這些基金會主要有兩類:公立基金會和私立基金會。公立基金會的設立由當地議會批准,而私立基金會的背後通常是大富豪。海德堡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300個最富有的家族至少成立了140個基金會。
德國基金會依賴強大的經濟後盾,在德國及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德國商品測試基金會每年對商品種類進行測試,獲得“優秀”評級的商品意味著暢銷,“差”評的則滯銷。而貝塔斯曼基金會每年都會推出多個報告,比如德國社會報告就聚焦貧富不均,對政府研判民意起到影響。
隨著中德交往加深,很多大型基金會開始聚焦中國。1969年成立的羅伯特·博世基金會是德國最大的私人基金會,基金會總資產高達52億歐元,每年平均實施800個項目。該基金會近來將精力放在中德媒體交流上,並開展了德國與中國西部省份法務人員的交流活動。科爾伯基金會也與羅伯特·博世基金會、貝塔斯曼基金會首次合作舉辦“磁力中國”活動,嘉賓包括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等人。2013年11月,“歐洲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在柏林成立,創立者則是位於德國埃森的墨卡托基金會。
不過,德國一些基金會也在海外引起爭議。去年,德國阿登納基金會和弗裡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曾因進行“非法活動”,在俄羅斯遭俄稅務人員“突然襲擊”。 |